地震發(fā)生第4天,救災(zāi)指揮中心就設(shè)置在作為震中的魯?shù)榭h龍頭山鎮(zhèn)的龍頭山中學(xué)。該中心輻射10公里范圍的幾個村莊。但由于道路難行,很多地方至今未得到救助,沒有帳篷,沒有充足的食物和飲用水。值得慶幸的是,救援人員已徒步進入個別村莊,送去了村民急需的食物和水。
兵正在為遇難者做消毒處理。
磨嘈灣村
山路陡峭物資難以送達
因山路陡峭,背著礦泉水、方便面的戰(zhàn)士和志愿者們汗流浹背,每隔半個小時便要休息一下。
就在第一支部隊離開不久之后,距離指揮中心不到10公里的磨嘈灣村村民謝嘗蕓獨自一人跑到山下的指揮中心,尋求幫助。
“一個小時之前,一個災(zāi)民死在了我們自建的帳篷里。”謝常蕓說,下午3點20左右,一個受傷的災(zāi)民過世了,因為擔(dān)心有瘟疫傳播,她跑下山來求助,希望部隊可以派人前去消毒。十四集團軍防化團某營劉姓營長得知此事后,立即安排4名防化部隊?wèi)?zhàn)士,背上便攜式洗消器和一些消毒粉,前往該村進行消毒。
經(jīng)了解,謝常蕓所在的村子,地震發(fā)生后,也沒有物資可以運送上去。4天來,只是有個別村民下山領(lǐng)取食物,但對于全村52戶人來說,遠遠不夠。得知該情況后,官兵們又立即調(diào)來30箱方便面和40箱水,與志愿者們一同前往。
前往該村的山路十分狹窄,只能供摩托車通行。因為有砂石滑坡的現(xiàn)象發(fā)生過,謝常蕓建議改走小路爬山前往。因山路陡峭,背著礦泉水、方便面的戰(zhàn)士和志愿者們汗流浹背,每隔半個小時便要休息一下。一路上,不斷有村民下山,看到運送物資的隊伍,頻頻道謝。“辛苦了各位,辛苦了,你們救了我們。”
路上,隊伍遇到兩位抱著孩子的男子。“這兩個孩子都是地震前不到一個月出生的,可能營養(yǎng)不良”,一名男子說,因為沒有辦法,他們只能抱著孩子到山下尋求醫(yī)治。
進入村子后,身著防護服的士兵們隨即進入受災(zāi)群眾自己搭建的大帳篷內(nèi),用便攜式洗消器對帳篷進行消毒。在磨嘈灣附近,京華時報(微博)記者也見到當(dāng)?shù)匦l(wèi)生防疫部門的人員,在廢墟旁的道路上、垃圾堆旁噴灑消毒液。
“這些消毒粉留給大家,加入水后可以自己噴灑。”防化官兵將一桶白色粉末交給村負責(zé)人,并囑咐大家,只要不入口,這種消毒液對人身體沒有傷害。
特殊葬禮棺材先做防疫
這場葬禮有著以往的傳統(tǒng):地上擺著蠟燭、紙錢、香煙。但這場葬禮也有著災(zāi)難中的特異:家屬們圍在棺材旁,等待著防化官兵前來消毒防疫。
磨嘈灣去世的死者名叫普朝貴,今年61歲。昨天下午3點20分左右,普朝貴喊著妻子說要“小便”,妻子胡陽彩把尿盆放在丈夫體下,普朝貴直起身后卻又倒了下去,再沒醒來。
地震前8天,胡陽彩因患支氣管炎住進了醫(yī)院。胡陽彩說,丈夫很幸運,是好心的醫(yī)生救了他。但地震來臨時,翠屏衛(wèi)生院搖搖欲墜,醫(yī)生背著普朝貴跑出大門時,普朝貴可能被滑落的石塊砸中過胸口。“他的胸口有淤青,但沒有明顯外傷。”胡陽彩說,地震發(fā)生后,因為醫(yī)療人員有限,只能先救治重傷患者,丈夫便回到山上的村子,和大家一起擠在廢墟旁的大帳篷里慢慢養(yǎng)傷。
據(jù)普朝貴的女婿介紹,沒有送老人去醫(yī)院,除去醫(yī)療救助力量薄弱外,也與家人們的意識不強有關(guān)。普朝貴有兩個已經(jīng)外嫁的女兒,還有一個在廣東打工的兒子,全都不在家里,“老人們不懂,沒人能拿主意”。
昨天下午6點,簡單的葬禮被安排在已成廢墟的村莊和簡易帳篷之間的林子里。這場葬禮有著以往的傳統(tǒng):地上擺著蠟燭、紙錢、香煙。但這場葬禮也有著災(zāi)難中的特異:家屬們圍在棺材旁,等待著防化官兵前來消毒防疫。
防化官兵們對著棺材深鞠躬后,將消毒液噴灑在棺材內(nèi)。在全村人的注視下,普朝貴被裝入棺材,入土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