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債券依然保存完好
海都閩南網(wǎng)訊老蘇家藏有6張抗戰(zhàn)時期的“救國公債”,面值當時國幣5元和10元的各3張。這些債券歷經(jīng)70多年光陰,已有些泛黃,但保存得很完整。它們是老蘇的哥哥上中學時,用伙食費和學費換的。如今,哥哥遠在法國,兩人都老了,一看見這些債券,老蘇就很想念哥哥。
不過,銀行人士和本土專家表示,這些“救國公債”已無法兌換,但是當時全民抗戰(zhàn)的一個縮影,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用學費和伙食費換取“救國公債”
老蘇年過六旬,是南安眉山人,租住在泉州市區(qū)東海街道。他從一個紙袋里,小心翼翼地拿出6張“救國公債”。
這些債券長約30厘米,下面還有33張利息票。仔細看,“救國公債”上有“國民政府核準發(fā)行救國公債國幣五萬萬元依照條例還本付息合給本債票為證”的字樣。債券發(fā)行日期為民國二十六年(即1937年)九月。年息四厘,每年八月底一次付給。自民國三十年起,每年抽簽還本一次,分三十年還清。在債券上,還有當時時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的孔祥熙、次長鄒琳和徐堪的簽字和印章。債券左上角有清晰的“國民政府財政部救國公債之章”的鋼印,債券背面則是英文。
“哎呀,也不知道能不能兌換了,都過這么長時間了?!闭f起這些,老蘇陷入回憶。那些債券,是哥哥留給他的。當時,哥哥正在泉州上中學,一聽說抗張需要人民的支持,就省下學費和生活費,買了6張國債。后來,哥哥到法國去,把債券留給他。
“如果能再見到哥哥就好了,好想再見一面。”老蘇看著這些債券,想起遠在法國的哥哥,他們已經(jīng)幾十年沒見面了。以前,他還跟哥哥通信,如今少了。想一想,哥哥都80多歲了,他也老了。哥哥的電話號碼,他找了許久,也沒有找到。
債券已無法兌換但可作為收藏品拿著債券,老蘇還想知道一件事,不知道這些國債,還能不能兌換。
就此,中國人民銀行泉州分行相關(guān)負責人說,70年前的“救國公債”,是當年的一種貨幣形式,確實存在過,但現(xiàn)在兌換不了,有收藏價值。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說,這類“救國公債”,當時發(fā)行量還比較大,但保存完好的并不算多,那是一段歷史時期,全民抗戰(zhàn)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建議好好保存著。
對于記者詢問的結(jié)果,老蘇也相當釋然:“兌換不了也沒關(guān)系,反正就是好奇問問,再說,這東西是哥哥留給我的,我留著做個紀念也好?!保ū揪W(wǎng)記者 楊梅香 黃啟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