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82歲,自己也算不準(zhǔn)還能活多久。她最放心不下的,是臥床44年的兒子。
40多年來,龍巖上杭舊縣鐵場村的王銀玉,一直照顧患小兒麻痹癥的兒子陳昌寶。其間感人且辛酸的故事,鄰里都為之動容。
王銀玉外出勞作
每天生活全圍著兒子轉(zhuǎn)
陳昌寶是個不幸兒,出生就被判了“死刑”,注定要一輩子臥床。9歲時,父親又患病離世,他的生活要全靠母親。如今,82歲的老母王銀玉,皺紋爬滿了臉,一頭銀發(fā)。
她的一天,從天剛蒙蒙亮開始。起床做飯,之后,清理兒子的大小便、洗漱、擦身,一勺一勺喂飯。匆匆吃完飯后,她挑起門前的籮筐,到田地里打理蔬菜。
母子飯量不大,一年的蔬菜基本靠自己種,一年湊合腌的菜,馬馬虎虎夠吃。中午從菜園回來,王銀玉第一件事還是打理兒子的個人衛(wèi)生,清理留下的糞便,然后做飯、喂飯。
靠著低保,王銀玉養(yǎng)了一窩兔子,用于趕圩時賣錢,換來油鹽等生活用品。為此,下午時間,她要去拔草。晚上,她還要花半個小時給兒子按摩。把兒子安頓好后,她才能休息。
這樣的日子,王銀玉經(jīng)歷了大半輩子。王銀玉說,記不清多少次勞作回來,兒子在家摔得鼻青臉腫,大小便滿地。不過,她從不責(zé)罵兒子,只是在背地里偷偷地抹淚。
希望有人替她照顧兒子
如今,王銀玉母子倆,住在一間60平方米左右的簡易平房。2005年,一場大雨致使她家的土房倒塌,幸好王銀玉及時發(fā)現(xiàn),抱起兒子轉(zhuǎn)移至安全地帶。目前,她的新家是好心人幫忙蓋起來的。
母子倆靠著政府的低保救濟,生活異常的艱難。房子里除了一臺老舊的電視,沒有其他擺設(shè)。廚房的一個電飯煲,是十年前政府送的。王銀玉一直舍不得用,怕用壞了,也擔(dān)心電費貴。
王銀玉說,對于現(xiàn)在的生活已經(jīng)很滿足了,最讓她放不下心的是兒子。王銀玉說,她自己也算不準(zhǔn)能活多久,“死后,希望有人替她照顧兒子”。
但她這心愿能實現(xiàn)嗎?(導(dǎo)報記者李貴榮通訊員榮壽裕貴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