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地里挖出的古生長牡蠣。鮑亞飛攝

杭州城北莫干路與萍水路交叉口附近一建筑工地,挖土機挖至地下近20米時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大片看起來像牡蠣的貝類外殼。這些貝殼最大的超過40厘米長,最小的也有15厘米。更令人驚奇的是,在占地約150平方米、厚度約45厘米的地層中密密麻麻布滿了這些“貝殼”,一個挨一個,一個疊一個,從外形看,這些貝類外殼同屬一個品種,數(shù)量可能達到上萬個!
這些貝類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如此之多且密集疊加?從哪里來的?是不是化石?有沒有收藏價值?它們可能會給杭州的古生物研究帶來什么影響?
地下20米處,挖土機挖出上萬只“貝殼化石”
“這是我撿來的,品相不太好,個頭也不大,施工工地上到處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滨U師傅在杭州萍水路一建筑工地做工,10月7日晚他在工地上偶然撿到了一個類似貝殼的東西,外表比較光滑,敲擊下發(fā)出類似石頭的“梆梆”聲。他覺得可能是化石,于是就帶回了家。
次日,隨著挖土機挖斗繼續(xù)下探至土層下約20米處,就在鮑師傅撿到貝殼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甚至是難以計數(shù)的“化石”。“挖斗機一鏟就能帶出幾百個這樣的貝殼,淤泥里裹挾著的都是?!彼f,這些貝殼小的有15厘米長,最大的有大概45厘米長——他用手比劃著。
建筑工地挖出這么多的“貝殼化石”讓所有的建筑工人都大吃一驚。人們紛紛聚攏,尋找著一個又一個自認品相完好、個頭超大的化石?!叭绻腔?,我知道的,是很值錢的?!绷硪粋€工地小工在9日也揀了5塊這樣的貝殼?!澳憧纯矗疫@個還是很完整的,沒有任何缺損?!彼f,盡管自己挖到的這個不是最大的,但外形一定是最為完整的。
這到底是什么?有人說這是恐龍化石,有人說這是鯊魚骨頭,也有人認為是被丟棄的牡蠣殼,更有甚者覺得這里是一個原始部落的墓葬群。爭論很多,誰也說服不了誰。
工人很“實在”:連撿三天,不稀奇了
一個可能會帶來財富的秘密保持了3天。到了10日,這個消息除了圍墻內(nèi)工地上施工的人之外,外界還是一無所知。因為施工安全、車輛管理等原因記者也是頗費周折才進入。
記者在現(xiàn)場見到,工地除了在澆筑混凝土柱體、圈梁外,地下三層的土方工程也在同步進行中,挖斗機、推土機、大型貨車在施工場內(nèi)作業(yè)。人員、機器、材料都井然有序,一切似乎和別的建筑工地沒有什么不同。
“前天、昨天,工人們都在撿,今天除非碰到特別好的才會要?!币粋€裝運泥土的司機說,9日自己也撿了不少,一天就能撿幾十公斤?,F(xiàn)在,好奇心已過,加上類似的東西很多,眼光自然也不一樣了?!拔镆韵橘F,這東西太多了,肯定不值錢?!?/P>
雙腳并用,踩著松動和泥漿狀的土層慢慢下行,記者按照司機的指引,來到了一個土堆旁——這里是建筑物地下三層處,離地面高度約20米,被工人們稱為化石的東西大部分都來自這附近。
橫截面看,從上往下土層的顏色和構成各有不同:最上面三四米是亂石/黃土帶,再下來就是黃土帶,繼續(xù)往下至12米左右時可見比較明顯的砂石結合帶,最下面三四米不是巖石就是褐色土。就在這層褐色土的下方出現(xiàn)了一層約1米左右的黑色土壤層,土層下就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化石”。
“化石”上層的黑色泥土并不堅硬,但粘性很強,用鋤頭能撥開。大約前后15分鐘,記者在施工人員的幫助下挖出比較完整的“化石”7塊,總重約15公斤。最大的一塊長約35厘米,寬約10厘米,整體呈扇形。
記者粗粗探挖了含“化石”的土層,發(fā)現(xiàn)整個“化石”土層體積長約18米,寬約9米,深約0.3米——照記者挖到的這塊最大的“化石”計,這里至少藏著大小“化石”上萬塊。
出土兩小時,“化石”顏色漸漸變深
昨天中午,記者帶著挖出的7塊“化石”回到了報社,在清理、風干、拍攝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讓人難解的疑問。
疑問一,脆而易斷。用自來水沖洗時,只要稍加用力,這些“化石”的外沿部分就會脫落、斷裂。用手敲打,也能使之一分為二。不僅如此,即使是把自來水開得大一點,它也會被沖斷。
疑問二,縫隙泥質無法清除。許是年代久遠關系,“化石”縫隙處泥土甚多,但在一些細小空隙處的泥土很難清洗,用針挑也不能解決。
疑問三,“化石”變色。大概清洗后,大部分“化石”放在辦公室自然風干。2小時后,原本光鮮、可見五彩反光的外表開始變成青褐色,乳白色斷面也開始泛黃,并逐步加深。
專家推測:這是古生長牡蠣,距今1-3萬年
太多的疑問聚集,答案卻很難尋找。記者找到了浙江省自然博物館貝類化石方面的權威錢周興,他對多種猜想進行了解析。
“從規(guī)模、范圍、數(shù)量、地層等方面看可以排除是人為丟棄的猜想,也一定不是恐龍化石和鯊魚骨頭?!卞X周興說,人為丟棄的牡蠣殼一般不會出現(xiàn)在地下20米深處,且面積如此之大;如果是恐龍或鯊魚骨頭則應該會是多種形狀同存,而不會像發(fā)掘現(xiàn)場樣形狀一致?!斑@應當是古生‘長牡蠣’,而且生物資源相當豐富,距今約1~3萬年?!?/P>
錢周興的初步判斷也是有根據(jù)的,他說,長牡蠣生活在淺海區(qū),曾在江浙地區(qū)沿海廣泛分布,最近幾年杭州也曾多次出土過類似貝類?!耙郧霸谛揆R路造橋也有發(fā)掘過數(shù)量不少的長牡蠣,但面積這么大,數(shù)量這么多,浙江是第一次,全國也是罕見的?!彼瑫r證實,這些標本已經(jīng)部分石化,從嚴格的科學角度上來說還不能叫化石,如果完全石化的話可能需要幾千萬年,甚至1億年。這些部分石化的長牡蠣可以充分說明千百萬年前杭州就是大海。這些貝殼的出現(xiàn)只能說明發(fā)掘區(qū)是一個潮間站區(qū)域,海灘、礁石交織,這樣的地方正是最為適合長牡蠣生長的。他判斷這個地層中還應當有其他古生生物。
錢周興對杭州城北出現(xiàn)如此大面積、數(shù)量的長牡蠣十分感興趣,他說如果要詳解來龍去脈,需要實地考察。
延伸閱讀
什么是化石?比如,一條古代的魚死了,尸體如果沒被別的動物吃掉,也沒被湍急的水流沖毀,而正好遇上沉積環(huán)境,被泥沙一層層掩埋起來。處于隔氧環(huán)境下,一年,十年,百年,千年,至少幾萬年甚至幾億年,軟體部分腐爛了,骨頭,鰭條等堅硬部分,其有機質逐步被無機質(礦物質)所置換,最后變成了化石。
說到古生長牡蠣,這種生物一直延續(xù)生存到現(xiàn)在,數(shù)萬年的時間里在體型等方面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盡管都屬牡蠣科,但它和我們平時吃的生蠔可不是同一種東西。據(jù)了解,我國沿海約有20余種牡蠣,而現(xiàn)在養(yǎng)殖的種類主要有近江牡蠣、褶牡蠣、太平洋牡蠣(即長牡蠣)、大連灣牡蠣和密鱗牡蠣等。
長牡蠣:呈長片狀,背腹緣幾平行,最長可長到50cm,高4~15cm。右殼較小,鮮片堅厚,層狀或層紋狀排列,殼外面平坦或具數(shù)個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內(nèi)面瓷白色,殼頂二側無小齒。左殼凹下很深,鱗片較右殼粗大,殼頂附著面小。質硬,斷面層狀,潔白。無臭,味微咸。
生蠔:這種品種是牡蠣品種中個頭比較大的品種之一,個頭大的一個就能在一市斤以上,它一般是生長或者是養(yǎng)殖在江河與大海交融之處,在半咸半淡的內(nèi)灣淺海上。由于適合生長條件的限制,它的數(shù)量上比其它品種的少,因此它的市場價位一般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