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日勝和非洲孩子在一起。(鐘日勝供圖)
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非洲的故事,由于遠離人們的視野而鮮為人知。
這是一位普通的醫(yī)生。他由廣西選派,作為中國援非醫(yī)療隊的普通一員,寫下了長篇紀實文學《非洲小城的中國醫(yī)生》,于今年9月獲得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
1因為夢想,
奔赴異國他鄉(xiāng)
背上行囊,沿著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邊緣行走,這是廣西醫(yī)生鐘日勝少年時代的一個夢想。
30年過去了,平淡的生活和瑣碎的工作,消磨了曾經青春張揚的激情。
正當夢想逐漸變得幼稚而不切實際時,一個消息叩響了他的心門。
那是2004年4月,乍暖還寒的一天。在南寧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工作的鐘日勝,在手術室里正準備為病人施行麻醉,科室主任急匆匆地走進來對他說:“剛接到一個援非任務,要派一個麻醉醫(yī)生到非洲尼日爾工作,任期兩年。你沒有家庭負擔,可以考慮考慮。”
當時33歲的鐘日勝,正處著一個女朋友。如果這個時候去非洲,戀情前景黯然。此外,他最放心不下的是母親。自從父親去世后,母親在老家龍州跟哥哥一起生活,但一場變故奪去了哥哥的生命。如今就剩他這個兒子,怎么辦?他給姐姐打了電話,姐姐很擔憂:“萬一有個三長兩短……”
眼看報名期限一天天逼近,內心深處那抹童年的夢想翻騰不已。糾結、掙扎……他決定跟家人長談。反復商議思量之后,他終于在報名截止那天遞交了申請。
就這樣,鐘日勝加入了奔赴尼日爾的援非醫(yī)療隊。2004年初冬,開啟了人生最難忘的一段旅程……
2因為使命,
詮釋中國力量
尼日爾在哪?
鐘日勝依稀看見,那個撒哈拉沙漠邊上最炎熱干旱的“陽光灼熱之國”,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他所去的津德爾地區(qū),是這個國家最偏遠落后的地區(qū)。
輾轉行程,中國援非醫(yī)療隊11人終于抵達這個陌生的地方。舉目望去,窮街陋巷,破敗不堪。陽光和疾病,在這片土地同樣“燦爛”。中國援非醫(yī)療隊所在的津德爾醫(yī)院雖然是國家級醫(yī)院,但醫(yī)療設備簡陋陳舊,醫(yī)生寥寥幾人,藥品嚴重短缺。
每年3月,是令人生畏的“拉馬丹季風”時節(jié),風沙要肆虐兩個多月。大風挾著黃沙,遮天蔽日,無休無止。幾個隊員都感染上了瘧疾。加上吃發(fā)霉的米飯,經常拉肚子。后來改以紅薯和土豆為主食。但紅薯吃了一段時間,腸胃又受不了,經常便秘。由于營養(yǎng)跟不上,大伙都消瘦了?!拔殷w重降了5公斤多?!辩娙談倩叵肫饋?,他那時找來榔頭和鐵釘要給皮帶鑿孔,誰知大伙見狀紛紛解下自己的皮帶,讓他幫忙鑿幾個孔——“原來我們都減肥成功了”!
當貧困成為當地社會常態(tài),饑餓和疾病變得習以為常之時,沒有人察覺到,一場更大的災難已悄無聲息地來臨——
2005年4月,他們陸續(xù)聽到附近村子有人餓死。由于當地通信落后,一直埋頭在手術室里的中國醫(yī)生,只發(fā)覺病人比以往多了一些。直到通過英國BBC廣播電視臺的報道,才知道尼日爾已經發(fā)生該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饑荒!
中國醫(yī)生決定進村搜救。剛走進一個叫希蘭達嘎的村子,異常寂靜,村口光禿禿的刺槐樹上,小鳥的凄叫聲增添蕭瑟荒寒的味道。一個黑色腦袋突然從泥墻里冒出來,看到是中國醫(yī)生,急切地沖過來,說他孩子病得快死了。他們趕忙走進黑人家,只見一個女孩奄奄一息地躺在母親懷里,這個貧寒的家庭,找不到一分錢。鐘日勝和幾位隊友臨時籌集兩萬西非法郎,火速將女孩送往醫(yī)院。得到及時治療的女孩,最終痊愈出院。
隨著走訪的深入,他們漸漸感覺到災情的嚴重。陽光普照大地,陰影卻籠罩村莊。悲慘的場面幾乎每天都在發(fā)生。這一次饑荒,共有360萬人陷入危機,5歲以下兒童有1/4因營養(yǎng)不良而夭折。盡管中國醫(yī)生盡其所能搶救病人,甚至集資為孩子墊付醫(yī)療費用,但能夠搶救過來的人還是太少,太少……
饑荒歲月,中國醫(yī)生日夜奮戰(zhàn)在手術室。等到饑荒過后,大伙接二連三地病倒。當地村民得知后,紛紛掏出自家花生、土豆等僅存食糧,硬是塞到他們手上……
3因為責任,
書寫人生意義
2008年的一個午后,太陽溫暖而和煦。英國友人丹尼爾到廣西看望鐘日勝。兩人聊天時,鐘日勝聊起這段非洲經歷。丹尼爾建議他:“你應該寫一本書,把這些經歷寫出來,一定是本很有意思的書。”
外國朋友的一席話,讓鐘日勝有所感觸。然而,一個醫(yī)生搞創(chuàng)作,有點小生唱青衣的感覺。但當他翻開自己的援非日記,那一幕幕久違的場景,那股百感交集的心境,牽引著他深藏的記憶——
忘不了,在西非烈日下,和黑人兄弟一起收割莊稼的場景;
忘不了,那片貧瘠惡劣的土地,人們即便饑寒交迫也不動動物的一根汗毛;
忘不了,為一口水生存的非洲小孩,默默死在母親的懷里;
忘不了,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隊友們拼死搶救的身影;
忘不了……
鐘日勝用英文寫了一個帖子,配發(fā)幾張醫(yī)療隊在非洲的日常圖片傳給丹尼爾。丹尼爾將帖子上傳英國一家網站,短短幾天,點擊量竟有13萬人次之多。
與網絡上如潮的點擊量相對應的現狀是,中國從1963年起向非洲派遣醫(yī)療隊,至今已向非洲為主的67個國家派出2.0029萬名醫(yī)務工作者,診治病人2.4億人次。幾代中國醫(yī)生遠離祖國和親友,承擔繁重的工作,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寂寞,始終堅持在醫(yī)療救助的前線,以真誠和實在贏得非洲人民的愛戴。而這一切,一直不為非洲以外的人所知,還曾被一些西方國家誤解。近50年的風風雨雨,至今沒有一部真實記錄援外醫(yī)生工作和生活的作品。鐘日勝被一種越來越強烈的情感驅使著——2009年初,鐘日勝開始在電腦上敲入文字——講述中國援非醫(yī)療隊的真實故事。2010年初,鐘日勝為這部33萬字長篇紀實文學畫上了句號。
《非洲小城的中國醫(yī)生》出版后,隨即引起國內關注,成為我國首部反映中國醫(yī)療隊員在非洲工作和生活經歷的紀實作品。2012年9月,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頒獎《非洲小城的中國醫(yī)生》,映照著扉頁一句:謹以此書獻給所有援非醫(yī)療隊員。中國援非醫(yī)療隊為促進非洲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增進中非人民友誼做出的不懈努力,再現字里行間。
就在作品獲獎前的兩個月——2012年7月,鐘日勝又一次踏上援非醫(yī)療之路。這次他去的不是沙漠邊緣之國,而是非洲東部印度洋上的火山島國科摩羅。
8年后的鐘日勝,已由單身漢升格為父親。有如為人之父有所擔當,這一次加入援非隊伍,已不再因為年少的夢,而是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接受記者越洋采訪的回復郵件里,鐘日勝坦言:“在非洲的那段日子,是我有生以來最難忘的經歷,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正因為有這樣一段經歷,使我對非洲多了一份牽掛,對生活心存感恩。所以趁年輕,多做一點有意義的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