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時間,潮水應該退了,我?guī)銈兛纯催@個月新種的紅樹林。”近日,記者在南安市林業(yè)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前往五里橋休閑慢道探秘紅樹林。
走進五里橋休閑慢道,潮水退去,記者看到水中新種的紅樹苗還顯得有些瘦弱稀疏,而幾年前種植的紅樹林在陽光的照耀下,已經連片生長、郁郁蔥蔥。
“今年采用堆島的方式種植紅樹林,包括秋茄、桐花、白骨壤木欖及紅海欖等品種,共種植了89畝紅樹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18年這里試種的100畝紅樹林順利成活后,南安便開始推廣種植紅樹林。截至目前,南安已經完成紅樹林種植面積503畝。
據(jù)介紹,紅樹林一般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是以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濕地胎生木本植物群落。因其體內富含單寧類多酚物質,當樹皮破損,單寧物質暴露在空氣中會迅速氧化呈紅色,故被稱為紅樹。
得益于自身的特殊根系,紅樹林具有維護海岸生態(tài)平衡的特殊生態(tài)系統(tǒng),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物種多樣性,保護海岸免受風浪沖擊,起到防風消浪、凈化海水、固碳儲碳的作用。
“紅樹林會將二氧化碳中的碳儲存在樹葉、樹枝、樹干和根部。這片紅樹林有503畝,成林后儲存的碳,相當于8.8萬多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工作人員表示,紅樹林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森林高5倍。
當溫潤的海風拂過,503畝紅樹林在潮起潮落間,或與海水渾然一體,或露出灘涂,隨風舞動,一片生機盎然,為海岸線筑起一道景色宜人的綠色堤壩。幾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這片灘涂生長著一大片互花米草,長到比人還高,來這里過冬活動的候鳥種類越來越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互花米草具有超強的適應和繁殖能力,其發(fā)達的地下根系會造成灘涂土壤板結,形成“綠色沙漠”,影響魚類、貝類、鳥類等的生存空間,還會造成航道堵塞,影響海水交換,導致水質下降等。
為治理肆虐的互花米草,南安市林業(yè)局分組分片治理,采用刈割和機器翻埋相結合的方法,對轄區(qū)內的互花米草進行清除,于2022年完成互花米草除治面積765畝。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完成互花米草除治面積基礎上,今年南安市林業(yè)局又通過“專班督導+無人機監(jiān)察”劃分除治管護網格,發(fā)現(xiàn)并整改清理互花米草復萌60畝,并完成近90畝的紅樹林種植任務。
同樣的綠意,不同的未來。完成從互花米草到紅樹林的“換裝”后,被侵占的灘涂將搖身一變成為動植物們更舒適的家。
“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好,為鳥類等生物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常有白腰杓鷸、反嘴鷸以及黑嘴鷗、黑臉琵鷺等國家保護野生動物現(xiàn)身于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有種類40多種、5000多只鳥類在水邊嬉戲、休憩。
五里橋畔“樹上白鷺飛,海面魚蝦躍”的美景,正是南安市推進濕地生態(tài)保護及修復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南安始終堅守濕地生態(tài)“紅線”,推進林長制走深走實,積極爭取濕地項目資金投入,大力開展?jié)竦毓珗@、紅樹林保護與修復等建設以及強化濕地隊伍建設。記者了解到,目前南安轄區(qū)內濕地面積11089.87公頃,占轄區(qū)總面積5.3%左右,濕地保護率達46.97%,濕地網格保護體系顯現(xiàn)出更多活力,濕地生態(tài)保護成效日益顯著。(記者 傅雅蘭 黃奕群 通訊員 黃淵文 戴凱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