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3月23日訊 老實,不是很聰明。說起村婦陳文素,親戚、朋友和村干部都這么形容。
這樣一個女人,從貴州山里嫁到南安霞美鎮(zhèn)仙河村23年里,她一個字都不認識,過去23年里,丈夫和女兒是她的全部。如今,丈夫過世很久了,兩個女兒也都長大了,沒有文化的她想要為自己幸福一次:和現(xiàn)在的男友領證結(jié)婚。可因沒有戶籍,這件普通的事變得好難好難。
陳文素辛苦蓋了三層樓,可地契上只能寫女兒的名字
回憶:
丈夫臨終前說 你是我最好的老婆
陳文素依稀記得,18歲那年,她從貴州老家被賣到這里,嫁給老福。老福比她大9歲,前任妻子也是外地人,生下女兒后跑了?;蛟S是這段經(jīng)歷,讓老福對這個新媳婦很是疼愛。“這些年,我舍不得買衣服,都是他給我買的。”一開始,陳文素跟丈夫提過想回老家看看,但丈夫擔心,陳文素會跟前妻一樣一去不回?;楹蟮诙?,陳文素生下小女兒小婷,家庭成了她生活的重心。
七八年前,老福病重。陳文素當時正在安溪摘茶打工,接到大嫂的電話,一路奔回家。那時,一家人還住在會漏雨的老房子里。見老福渾身冒著虛汗,陳文素燒了熱水,給老福換衣擦身。老福掙扎著吐出的一句話,陳文素說起,不禁哽咽著,“他說,老婆,你是對我最好的老婆,幫我照顧好兩個孩子”。
那年,她才三十出頭。一字不識的她,記得那天是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
如今:她生病他著急 他骨折她悉心照顧
撫養(yǎng)兩個女兒,成了個頭只有1.5米的陳文素肩上的重擔。
陳文素到處找活干:到服裝廠打工,一個月1600元;做花農(nóng)種花苗,一天23塊。每天6點多出門,等車、干活,下午5點才能回來。
陳文素沒有身份證,村里沒法幫她辦理低保。她用打工的錢和丈夫生前攢的錢,買地蓋了三層樓的房子。第二年,她攢錢買了沙發(fā);第三年,又添置了冰箱?,F(xiàn)在,二三層還是土坯房,她想著,等兩個女兒出嫁時再整整,讓她們回娘家有個地方住。去年,小女兒畢業(yè)開始工作,大女兒也將為人妻。陳文素感覺肩上的擔子輕了。
一年多前,陳文素在鎮(zhèn)上一家包袋廠打工,經(jīng)朋友介紹,認識了大她三歲的黑龍江人小高。小高是個摩的工,每天準時等在廠門口,載陳文素回家。兩三個月的堅持,感動了陳文素。剛交往沒多久,小高騎車摔斷了腿,陳文素照顧小高大半年。
陳文素提到男友,露出了難得的笑。夏天她中暑,不敢吃中藥,小高像對孩子一樣,捏著她的鼻子讓她把藥吞了;上周,她上吐下瀉,男友忙前忙后,倒水端藥地照顧。“相互幫助,陪著,這樣就很好。”
難題:
沒戶籍和身份證
沒法結(jié)婚
沒有戶籍和身份證,怎么領結(jié)婚證?駐村的林警官也被難倒了。
沒有文化的陳文素,對兒時只有碎片的記憶。去年,陳文素想了半天,報了個地址“貴州習水縣花溪鎮(zhèn)”,林警官向該地址的派出所發(fā)函請求協(xié)查,可兩次掛號信都被退回。前日上午,林警官在戶籍系統(tǒng)里搜索“陳文素”,果然有一位戶籍在黔西南苗族自治州的婦女,1975年出生,頭像和陳文素有些相似。林警官說,如能找到陳文素在貴州的戶籍,事情就很簡單,陳文素只要到貴州補辦身份證就可以了。(海都記者 陳瑩鈺 王金淼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