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解讀
許鞍華:拍出香港人的俠義和守望相助
記者:《明月幾時有》是個有真實人物原型的電影,導演為什么選擇拍這個故事?
許鞍華:它其實有兩個故事作為基礎。一個是淪陷初期,把留在香港的有名的文人(茅盾、鄒韜奮等)拯救出淪陷區(qū);另一個故事是講一個叫方蘭的小學教師和她的母親,當時方蘭慢慢成為東江縱隊的隊長,方蘭的母親很支持抗日,她有一天在送情報的時候被捕,大家想救她但又沒有辦法。在我看完200多個講東江游擊隊的故事后,我還是覺得這兩個故事最感動我,我就想辦法在劇本方面把這兩個故事連起來,最終變成一個故事。
記者:你是怎么接觸到這個題材的?
許鞍華:是林炳坤監(jiān)制提議的。其實之前已經有人叫我拍他祖母,說她是東江游擊隊的一員,開一間雜貨店得了失眠,因為她晚上都不睡覺。我感覺有個調子特別能代表香港人的精神,像武打片、功夫片,他們都是普通百姓,他們能做這個事情就算是犧牲也沒有什么英雄感。我覺得這個可能是香港文化的傳統(tǒng),就是用搞笑的方式來表現(xiàn)嚴肅議題。
記者:所以你覺得是拍一種俠義精神?
許鞍華:對。因為對香港人來講,俠客與武打不是假的東西,就是幫助人不需要回報,香港人的守望相助。(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