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從藝術(shù)性上來說,東野安排這個結(jié)局,一方面是塑造了湯川一個非常特殊的形象。他作出的選擇,和上文我提到的波洛和福爾摩斯都不一樣。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就是想讓讀者心塞。我記得我中學的時候讀完《雙城記》就很心塞,問我媽媽為什么要是這么一個悲慘的結(jié)局。我媽回答,如果他不死的話,這部作品就沒有這樣深的意義了。這句話也適用于嫌疑人X的結(jié)局。湯川揭穿石神,一切化為泡影。石神跪地痛哭的場景是整個故事讓人最感慨的部分。如果按照石神的計劃平淡結(jié)局,整個作品都失色很多。因為這樣的設定,很多人第一遍讀完書,反應都是:“…唉……”
很多人看完電影,再想到這部片子,最先想起的還是結(jié)尾處石神快要喪失理智的痛嚎,沒有邏輯,不分是非,只有他意識到無法保護心愛之人時單純徹底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