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意外的是,這部電影居然是導演陳哲藝的長篇電影處女作。
這么年輕就拿金馬獎,真是厲害!
精彩的故事,流暢的敘事節(jié)奏,不經意的細節(jié)描寫都為電影增色不少,這也是電影逢參展必拿獎的原因。
電影以一個孩子為切入點透射出新加坡社會、經濟、生活等多個領域。
許家樂生活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爸爸十幾年來一直從事銷售行業(yè),媽媽是某海運公司的行政員工。
爸媽一直忙于自己的工作,對家樂疏于管教。
慢慢地家樂變得調皮搗蛋,成為學校眼里的"問題學生"。
叫家長也是家常便飯。
最近媽媽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
肚子里的寶寶還是未知數(shù),公司大規(guī)模裁員也挺頭疼。
于是爸媽找到菲傭特莉來幫忙照顧家樂。
家樂則非常直接和明顯的表露出了自己對特莉的不屑和嫌棄。
他通過各種方式與特莉進行對抗。
逛超市偷東西嫁禍給菲傭。
特莉去學校接家樂上學,結果他從后門溜走了。
菲傭催促他回家做作業(yè),他騎上自行車扭頭就跑。
雖說頑皮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看到家樂傲慢無禮地態(tài)度真是心疼菲傭。
怪不得有人說,菲傭是最辛苦的職業(yè)。
她們不僅要伺候雇主,還要和孩子斗智斗勇。
對于特莉來說,
無論家樂對特莉做出什么出格舉動,她都沒有告訴家樂媽媽。
而是私底下親自教育家樂。
這是特莉的聰明之處,也是家樂慢慢接納她的基礎。
走進孩子的心里,可能只需一句玩笑,一個小小的舉動。
家樂被車撞,手上打石膏,自己不能洗澡。
特莉用一句"我以為你很聰明"輕松化解了兩人之間的積怨。
隨著接觸的加深,主仆兩人的感情越來越濃。
特莉去學校接他放學,兩人會一起聽收音機里的歌曲。
當聽到特莉要走,他急忙去買樂透。
希望憑借特殊的運氣,留住特莉。
正是特莉的隱忍、寬容和對工作的盡職盡責,讓家樂感受到了朋友的情誼、母愛的關懷。
從某種程度上說,由特莉填補了家樂的母愛缺位的空白。
這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許鞍華導演的《桃姐》。
桃姐把少爺羅杰撫養(yǎng)長大。
住進養(yǎng)老院后,羅杰趁工作之余經常探望桃姐。
兩人相互揶揄調侃,嘮家常,如同一般母子。
兩部電影都講述主仆情,而他們的情感都已經超越普通的雇傭關系演變成為彼此的朋友、親人。
《爸媽不回家》導演本人在采訪中說:自己被一名菲傭照顧到 12 歲,在機場送別時他哭了,這是一種不能理解的復雜感情,所以想通過影片來講述它。
所以導演拍起這部電影得心應手,更加凸顯真實性。
另外,影片各位演員的精彩表演為電影增色不少。
家樂媽媽看到兒子喜歡菲傭而忽略自己這個親生母親。
她吃醋、嫉妒,這些情感她通過語言、眼神表現(xiàn)的十分真實。
憑借此片她獲得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的獎項。
而電影結尾有一段產房生小孩的戲碼,那畫面正是片中家樂媽媽楊雁雁真實的生產過程。
導演為了她甚至把人物設定改為孕婦。
影片中,她所呈現(xiàn)的幾乎都是最真實的狀態(tài)。
菲傭特莉表面上看起來像是非專業(yè)演員,實際上,她是名副其實的演員。
特莉曾經出演菲律賓大導演拉夫 · 迪亞茲長達 450 分鐘的巨制《抑郁癥》,演技相當不俗。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她特意和當?shù)胤苽蛏钤谝黄鹫腋杏X。
有人說,如果金馬獎允許菲律賓人入圍的話,她會是最佳女主角的有力競爭者。
因為演員的精彩出演,讓整個故事更真實,也更有感染力。
整部電影以主仆情的視角,折射出新加坡的社會大格局。
電影將故事設定在 1997 年的金融危機大背景下。
特莉到樓下?lián)煲路鋈?砰"的一聲。
一群鴿子瞬間四處飛去,有人跳樓死了。
家樂媽媽更是每天都在打印雇傭終止合同。
爸爸因為這場危機也丟掉了自己的工作。
失業(yè)、股票暴跌、養(yǎng)小孩、生小孩,生活負擔壓得他爸爸喘不過氣來。
抽煙成為他發(fā)泄的唯一途徑。
面對力不從心的經濟問題,家樂媽媽轉而相信成功學。
可以說,這場金融危機影響著每個人。
大人為自己的工作提心吊膽。
對于孩子來說,
在危機下,父母缺席孩子成長,菲傭成為他們唯一的依靠。
這就能夠解釋《爸媽不在家》的含義:
爸媽雖然在身邊,但是沒有在孩子心里。
在動蕩的年代,一個小小的溫情細節(jié)都會讓人記憶猶新。
特莉是傭人,但她也是母親。
拋下 12 個月大的孩子,來新加坡謀生。
她把微笑留給雇主,眼淚留給自己。
隨著家樂和她感情的加深,她把自己對兒子的愛分給了家樂。
人性最美好的地方,或許就是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彼此相互愛護的情感變化。
在金融危機大背景下,雖有悲劇但人與人的情感才是核心。
整部電影看下來,雖然故事發(fā)生在新加坡,但沖破文明和文化隔閡,每個人輕而易舉的都會被這種感情感動到。
而這才是最美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