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吳毅31歲,是全球頂尖投資銀行的股票分析員。在北京金融街放眼望去,移動著的滿是他這個年齡的單身漢。但在福建老家,當?shù)厝嗽趨且氵@個年齡,二胎都早生完了。
吳毅的家在距離泉州市區(qū)六公里的郊區(qū)。他并不是獨子,哥哥早就完婚生子,母親現(xiàn)在的頭等大事就是解決他的婚姻問題。父母對兒媳的要求是:必須是本地人,還要生肖八字合拍。
在上海讀大學時,吳毅的外地同學經常半開玩笑,求他介紹一個閩南姑娘:“聽說隨便娶個閩南的姑娘都有幾百上千萬的嫁妝,再差也有房子車子,這和搶銀行什么區(qū)別?”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這個沿海城市正在高速發(fā)展的道路上,許多人都在改革開放中分得紅利。吳毅通過中學同學認識了這個城市底下原本不知名的各個鎮(zhèn)子:來自晉江陳棣鎮(zhèn)的同學,家里通通都是制鞋的,晉江磁灶鎮(zhèn)的肯定是做瓷磚生意,石獅的多半在做服裝,南安水頭鎮(zhèn)都在做石材生意,南安侖蒼鎮(zhèn)是做水暖的,德化的陶瓷,惠安的石雕,安溪的茶葉。
這些同學的父母叔嬸們,從一開始的家族小作坊,或者依靠僑親的投資啟動事業(yè),很快在對外貿易的順風口中吹上天。在短短幾年時間里,變成有規(guī)模的家族企業(yè)。從貼牌生產到自主品牌,有的還成為了上市公司。這些鎮(zhèn)子的支柱產業(yè)也漸漸走在全國的前列。
父母一輩出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的農村,少有文化,吳毅和同學們理所當然是家族里第一批受過教育的人。暴富后的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成為這個時代的精英,盡管他們已經不需要改變命運。
許多人上完大學,出完國,就被父母攆著結婚。閩南人的傳統(tǒng)思想是先成家后立業(yè),結婚生子是件非常著急的事情,25歲已經屬于晚婚。還在上中學時,吳毅聽一位女同學說,她的爸爸不會允許她嫁出自己的鎮(zhèn)子。一些婚姻更是當?shù)仄髽I(yè)的強強聯(lián)合。這些婚禮的風光程度,也受到年輕人的抗拒,但絕大多數(shù)還是掰不過一輩子在尋求財富的父母,最終舉行了一場黃金燦燦的傳統(tǒng)婚禮。
吳毅老家主打的產業(yè)是汽車配件的生產和銷售。他和哥哥也是村子里第一代大學生,哥哥在做醫(yī)生,吳毅原本要繼承父親的產業(yè),最終選擇了北上工作。在滿村親戚的熱心牽引下,吳毅通過媒人認識了大學畢業(yè)后在泉州工作的一個姑娘。
兩人異地戀了不到一年,決定結婚。新歷1月2日這天,吳毅家的男人們,父親、哥哥和伯伯們一起出動,去女方家里提親。唯獨母親不能去,吳毅沒問為什么。從他出生起,耳濡目染本地的重男輕女,他知道這不過是其中一項傳統(tǒng)慣例。
母親事先準備好一只公雞,讓他們帶去提親,按照這里的習俗,公雞是帶路者。他們還要帶上四色水果,柚子代表有來有去,蘋果意為平安,橘子在閩南語中是吉祥,鳳梨則是旺的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