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晉江的“第一運動”,不少人第一反應就是籃球,尤其是龍湖鎮(zhèn)杭邊村民。這個面積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0多人的村莊,由于籃球氣氛濃厚,兩年多以來,村里就修建了4個村級燈光籃球場。“一年到頭,除了大臺風,都會有人來打球。”不少杭邊村民表示,每天都有“主場”的感覺。本報記者_施蓉蓉文圖
上世紀50年代杭邊村就興起籃球熱
“杭邊村濃厚的籃球文化氛圍一直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杭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洪文偉說,那個時候,村里開始流行起打籃球這項運動,大家都在生產(chǎn)隊,每天把活做完,就約著一起去籃球場打球,而那時組建起來的第一支籃球隊叫做“鷹航籃球隊”。
之所以取名為“鷹航”,也是有故事的。洪文偉說,上世紀40年代,杭邊村有一位旅菲華僑買了一艘名為“鷹航號”的船捐給村里從事貿(mào)易,不少人生活上因此得到了改善,而那時候“鷹航號”在村里是最先進的船只,“鷹航”二字也深入人心。
隨著村里籃球運動的興起,打球的村民也越來越多,即便是泥土地的球場和簡陋的木籃架,也絲毫阻擋不了大家對它的熱愛。為了讓比賽有個分組,杭邊村按村里的東頭、西頭和后角三個角落劃分球隊,再加入村里銀英區(qū)的一個生產(chǎn)隊,這樣一來,村里按位置組建了4支籃球隊,經(jīng)常一起打比賽。而村里4個籃球場幾乎同時“誕生”。
籃球就這么一代代在杭邊村里傳承著,籃球場的變化也像一部村里的“發(fā)展史”,村居面貌每一次提升,籃球場的場地環(huán)境也跟著更新升級。上世紀50年代的泥土籃球場,一跑起來就塵土飛揚,卻也擋不住大家的喜愛;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三合土”建造的籃球場成了“新寵”,籃球場地硬化了,在球場上飛奔也更帶勁了;上世紀90年代,水泥籃球場成了主流。如今,杭邊村的4個籃球場均“升級”為國家標準的燈光橡膠籃球場。
“2013年,杭邊村東園籃球場重新翻建,不僅建成國家標準橡膠燈光球場,還配備了觀眾席。在2014年還加蓋了鋼筋大棚,成了半室內(nèi)的籃球場。2014年,后角的籃球場翻建;2015年,西頭和銀英區(qū)籃球場翻建,至此,村里的四個籃球場全部建成燈光球場。”洪文偉介紹,這4個籃球場的翻建共投入超過200萬元。其中,東園籃球場就投入近120萬元。
籃球運動全年“打透透”
“一個村就有四個燈光橡膠籃球場的應該很少了,而且村里的福興集團里也有一個燈光球場。”杭邊村青年中心秘書長洪思源告訴記者,這4個球場只要天氣好,幾乎每天都有人在打球,來約戰(zhàn)。
“特別是東園籃球場,有了可以抗12級臺風的鋼筋大棚,不受風雨天氣影響,可以說一年365天可以‘打透透’的。”洪思源笑著說,東園籃球場快成為附近鎮(zhèn)村籃球賽的備用球場了,常常有其他鎮(zhèn)村組織比賽遭遇雨期,就會來借用這個場地。不僅如此,東園籃球場由于場地好,而且計分器計時器、音響設備一應俱全,常常成為附近球賽的首選場地。每年,杭邊村也都會組織兩場大型籃球賽事,一場是近日剛剛落下帷幕的“鎮(zhèn)安杯”籃球賽,今年已經(jīng)是連續(xù)舉辦第10屆;另一場是“五四青年杯”籃球賽,今年也連續(xù)舉辦第13屆。
只要有球賽,杭邊村的籃球場常常都是里三圈外三圈圍滿了人。忠實的球迷里不乏洪源明等老人,洪老先生今年已經(jīng)80多歲,當年叱咤在泥土球場上的身影就是他們。現(xiàn)在打不動了,卻還是懷著對籃球的那份情懷。“有時候幾天沒有打球賽,路上遇到了老人家們都會問什么時候再打球賽啊。”而老人們對于籃球的喜愛還不僅限于此,經(jīng)常幾位老人一起包車去石獅或者附近的鎮(zhèn)村去看球賽。為了能有個好位置看球,老人們常常早早地吃過飯就帶上椅子去球場等著。
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xiàn)在,球場幾經(jīng)翻建,場地越來越好;歷經(jīng)了三四代人,對籃球的熱愛分毫不減。一年365天,籃球場幾乎天天有人在打球,家門口的球賽一樣精彩萬分。一到暑期,還會有籃球教練到此開籃球培訓班?;@球文化在龍湖的這個村莊愈發(fā)濃厚,而籃球的情懷也將在這里繼續(xù)延續(xù)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