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類似,大學畢業(yè)后到底是立馬就業(yè)還是選擇“晃一陣子”?很多人總認為,只有家境優(yōu)裕的學生才有資格“晃一陣子”。但事實上,我們總是放大了物質條件的限制,又忽視了觀念層面的羈絆。在旅行中遇見的兩位西方年輕人,他們沒有多少錢,旅行中的物質供應也低于我這樣普通的中國游客,但他們卻沉浸于自己的興趣和計劃中。
去年4月,我在前往尼泊爾參與報道地震時,還遇見了一個來自中國廣西的女孩。她在大學畢業(yè)后就來到了尼泊爾,平素就是以代購維持生活,用她的話來說“只要錢夠了,我就不接單了”。她的學校很普通,能力也算不上出眾,但她略顯矯情地說,自己擁有的是一顆“自由的心”。在尼泊爾期間,她幫我熟悉本地情況,令我既受用又感動。從尼泊爾回來不久,通過朋友圈,我發(fā)現(xiàn)她又“游蕩”到了泰國、老撾、緬甸等地。
一本護照,一個手機,一顆自由的心,就可以讓一個普通的中國年輕人實現(xiàn)“間隔年”的訴求。這是一個多好的時代。但那些沒有真正品嘗過自由味道的人,在討論“慢就業(yè)”時,總是習慣性地將目光盯在“金錢”上。一會兒計算工作一年的年薪,一會兒計算“瞎晃”的成本。這些“精密計算”當然必要,但體驗生命的本質最終需要隨心而動,而不是跟隨社會主流觀念進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