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暑假生活,不少家長為孩子們安排了豐富多彩的夏令營、游學營等活動,希望能借此機會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家長們本以為這對首次外出住宿的孩子們會是一個巨大挑戰(zhàn),沒想到真正接受考驗和煎熬的卻是自己。
這個暑假,奇奇媽媽為兒子報了一個14天封閉式的圍棋夏令營。這是奇奇第一次離家,奇奇媽媽做好了接聽兒子哭訴電話的準備,沒想到的是,兒子沉浸在早8點半到晚9點的高強度訓練中樂此不疲,晚上回到宿舍常常忘了給家里打電話。倒是自己,在把孩子送出去的第一天晚上就輾轉反側失眠了。奇奇媽媽的“分離焦慮”不是個例,在夏令營家長群里,家長們的擔心是五花八門:睡覺會不會從上鋪掉下來、晚上會不會踢被子、上課時會不會忘了喝水……還有的家長跟孩子通完話就掉了眼淚,發(fā)到群里引發(fā)其他媽媽也落下想念的淚水。
除了夏令營,還有家長在暑假把孩子送回了老家,本以為可以好好喘口氣,沒想到“多年來第一次有了整整一周的空閑時間,反而不知道怎么安排了”。小菲對此感同身受,為了讓孩子感受自己兒時的鄉(xiāng)村野趣,她把上幼兒園的孩子送回了老家,本想著可以好好放松下,沒想到孩子不在的期間,她對自己每天下班之后的去向都開始變得惶恐起來。太多的待辦事項在大塊空閑面前,反而讓她有些無所適從,倒不如之前在連軸轉的縫隙中逐一擊破更加高效。
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溫方表示,從前來咨詢的家長案例來看,家長的“分離焦慮”一般分為以下幾種心態(tài):有的是平時愛護過度,孩子的偶然離開造成家長心理失落;有的是覺得孩子太笨,擔心在外面會受欺負;還有的家長是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有待提升。溫方曾接待過一位單親媽媽,這位母親平時把孩子送進校園之后,還要在門口多站半個多小時。“這樣的家長就要正視自己的問題,不能把孩子當作自己人生的全部。”
溫方建議,孩子早晚要長大,遲早要進入社會,家長應該借助這樣的機會練習告別,學會放手。(記者 牛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