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已至,新的學期到來了,對于小凱而言,“假期和上學沒有什么不同”。為期兩個月的暑假,小凱報了四個課外班,一個禮拜只有半天休息。“我不算多的,我們班基本都是五個以上。”小凱聳聳肩無奈地說。 小凱是南昌大學(分數(shù)線,專業(yè)設置)附小三年級的學生。他告訴記者,他們班幾乎沒有同學不報課外班,作文、英語、奧數(shù)是最基本的,還得學樂器、美術、跆拳道。他過生日想邀請同學參加,結果大家的時間根本湊不到一塊兒,同學們的周末都被輔導班占據(jù)了。
“你不報班,難道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小凱的媽媽朱女士面對質疑反問道。記者走訪了南昌市大大小小的輔導機構發(fā)現(xiàn):課外輔導班五花八門、數(shù)量繁多,不僅包含課業(yè)輔導,還有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收費也并不統(tǒng)一,即便同一個機構同一個課程的價位都不相同,一般課程分為低中高三個檔次,老師的水平不同,課程設置也有所不同。 “現(xiàn)在家長一般會選擇中高端的課程,一門課程一年的費用在5000元到1萬元之間,而升學班都是按時計費。”南昌市某輔導機構的負責人稱。
“我女兒一學期我都沒給她報輔導班,結果上學期期末數(shù)學成績下來,得了92分,剩下8分的超綱不會做,只有報班才能學到。明年就中考,你不報能行?”許女士說。 “我女兒上的不是重點高中,如果不報班連一本都考不上,諸如‘希望杯’等大型競賽必須得在輔導機構排名靠前才有希望拿到名次。我身邊很多家長甚至同時在幾個輔導機構給孩子報同一門課,就是為了搶占資源。目前我女兒成績排年級前10位,我給她報數(shù)學和英語班,盼望給她增加競爭籌碼。”家住南昌市賢士湖小區(qū)的周先生告訴記者。 “現(xiàn)在每個家長都會加班級微信群,每一次考試成績排名都能在里面直接看到,不管哪個家長都會焦慮。”家長焦慮的直接產(chǎn)物就是報班,希望通過輔導機構提高孩子的成績。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報班熱現(xiàn)象不僅出現(xiàn)在高年級孩子身上,低年級的孩子上四五個培訓班的情況也不在少數(shù)。教育咨詢專家楊菠講道,家長出于培養(yǎng)素質、提高技能、應對考試升學壓力等原因給孩子報班本來無可厚非,但倘若違背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就得不償失,這樣的教育方式值得反思。作為家長都應該關注孩子的接受情況與滿足感,一味盲目報班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昂貴的費用帶來的就一定是高效的回報嗎?盡管報班能夠帶來成績的增長,但盲目上補習班未必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反而會增強孩子的依賴性。
許多家長反映,孩子不上補習班,成績就往下掉。有些所謂的培訓班僅將答題模板教給學生,短期來看,孩子在閱讀和寫作上“進步不小”,但這絕非一勞永逸。 楊菠告訴記者,國家減負政策出臺,使得孩子有了大量自主支配的時間。然而,不少父母不相信孩子能夠合理安排時間,從而僭越輔助者的角色成為決策者。
“我媽媽經(jīng)常說她這么做都是為了我好,然而有些時候更想媽媽聽聽我的意見。”小凱對記者講道。 像小凱這樣的孩子并非少數(shù),而“為你好”此類的話大家也不陌生。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管理學老師高靜認為:報班與否,要看孩子自己是不是愿意學,是否有自覺性。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導師。孩子成才,家長的角色無人替代。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老師,報補習班不如多花時間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