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孝泉鎮(zhèn)徳孝街邊,一臺補鞋機器,一個簡易修理臺,幾張小凳子,便是少年楊鉛坤家維持生計的補鞋攤。
每個周末,媽媽羅春娟和爸爸楊兆坪各自張羅著手中的活,13歲的楊鉛坤則在一旁的小凳子上寫作業(yè)。大人忙不過來的時候,楊鉛坤也會騰出手來幫忙擦鞋。
楊鉛坤是德陽二中的初中生,媽媽羅春娟雙腳患有先天肌肉萎縮,為二級殘疾,奶奶又患有內(nèi)風濕關(guān)節(jié)炎、聾啞一級殘疾。全家以務農(nóng)為主,一家人自學了修鞋技術(shù)補貼家用。
懂事
小學起就幫父母擺攤修鞋
雖然遭遇貧困和病痛的折磨,但在羅春娟心中,兒子是她的希望,“他真的太懂事了。”小學時,楊鉛坤就讀的學校緊鄰補鞋攤,他每天早早起床,幫著擺好攤位再去上學;放學后,楊鉛坤挨著攤位支起一根板凳當“書桌”,寫完作業(yè)后,他會幫著擦顧客的鞋子。“爸爸媽媽很辛苦,我就想著怎么樣可以讓他們早點回家。”
小學畢業(yè)后,楊鉛坤到市里讀書。平時寄宿在親戚家,周末才回家一趟,于是幫忙爸媽補鞋的場景又重現(xiàn)街頭。
即便如此,楊鉛坤的學習卻不曾落下,他的成績一直名列班級前茅。
孝順
堅持5年給媽媽洗腳按摩
燒水、煮飯,再倒水給媽媽泡腳,回家后的楊鉛坤也并沒有閑下來。羅春娟的腳患有先天肌肉萎縮,一到下雨就疼痛無比,電視劇中的情節(jié)讓楊鉛坤靈機一動,“給媽媽的腳也按摩一下,她會不會更舒服?”
就這樣,從8歲開始,楊鉛坤開始堅持每天晚上給媽媽洗腳按摩,從未間斷。楊鉛坤說,這是13歲的他,能為母親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楊鉛坤還是家里的“小幫廚”,媽媽炒菜時他總愛圍在鍋邊轉(zhuǎn)悠,練了一手好廚藝。最拿手的就是青椒肉絲,偶爾也研究研究包子、饅頭的做法。
貼心
媽媽吃葡萄他接葡萄籽
在德陽上學的楊鉛坤每個月生活費400多元,再加上補習費用,每個月要花1000多。懂事的楊鉛坤從不亂花錢。平時吃到什么好吃的,還總愛帶回家,讓爸媽也嘗嘗。一次,學校老師給了楊鉛坤幾個小包裝的牛肉干,楊鉛坤便一直揣在身上,等周末回家時帶給爸媽。
有時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葡萄,楊鉛坤會把洗好的水果喂到媽媽的嘴里,這邊果肉剛進嘴,那邊楊鉛坤伸手過來接葡萄籽,“媽媽行動不便,我照顧她是應該的。”
13歲的少年,也有一個深藏于心的夢想。“我要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楊鉛坤說,掙錢以后要帶著媽媽去治療腳疾,還要讓全家人都過上更好的生活。(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秦怡 賴芳杰 實習生 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