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舊書就是兩個互不相識的陌生人通過一本書構(gòu)建起微妙的聯(lián)系。
客人問起某本書,他可以立馬能說出它放在哪個位置,作家是誰。
這個本子,里面粘貼的全是飯館里裝筷子的紙袋,上面全是車輻先生記錄的宴請時間、地點、菜單和花費等,打開一看,甚為壯觀。
這是一本40年代的外國原版毛邊書
一百平方米的房間里堆放了約8萬冊舊書,稍微胖點的人在書墻形成的狹窄通道里轉(zhuǎn)身都顯得有些困難。
舊書收集回來他都要清理,晾曬
傅天斌現(xiàn)在都還保留每周騎車去送仙橋舊書市場淘書的習(xí)慣
4月1日清晨9點過,陽光透過窗幔落在成都清溪東路80號院三單元一樓的房間里,這100平方米的房間里,堆放了約8萬冊舊書,稍微胖點的人在書墻形成的狹窄通道里轉(zhuǎn)身都顯得困難??諝庵袕浡还傻拿刮?,還夾雜了些許的墨香,懷舊的氣息縈繞人的周圍……一位中年男子正安靜地坐在書堆里,他叫傅天斌。20年來,他的這間毫不起眼的毛邊書局,居然流通了200萬本舊書籍。
屋子很安靜,傅天斌靜靜地看著每個來這里尋覓舊書的客人,一個點頭一個微笑,算是打招呼,任由你在這里泡多久。“舊書要講緣分。每一本都有它的歸屬,是等待與被等待的過程。”淘舊書有淘舊書的情趣,當(dāng)你購入一本書時,在閱讀中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主人的批注,有時甚至能看到原主人的照片或是一些信件。常常是,兩個互不相識的陌生人通過一本書構(gòu)建起一種微妙的聯(lián)系,有了特別的緣分。
20年來,超過200萬冊舊書被毛邊書局續(xù)上這種緣分。
傅天斌將自己的書店,取名為毛邊書局,這不難看出他對毛邊書的熱愛。毛邊書,就是印刷的書裝訂后不切光,“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頁與頁相連,看書時,需要用裁紙刀裁開來看。另外,在書的“天”“地”及四周,要多留空白。這是一種別具情趣的裝幀方法,起源于歐洲,盛行于法國,之后流傳到我國。
1997年,還在湖北十堰市新華書店上班的傅天斌,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批毛邊書,郵購獲得了幾本民國版的《幻州》雜志毛邊書。“記得每本人民幣幾十塊錢,書品近乎完品。還購得章衣萍和周作人的民國版著作,價格都不超過百元一本。”這些書要是放在現(xiàn)在,每本都價值超過1000元了。1998年書店總經(jīng)理決定讓傅天斌負(fù)責(zé)開辟一個毛邊書的特色服務(wù)窗口,毛邊書局就這樣創(chuàng)立了。2002年傅天斌離開湖北來成都追尋愛情,也把毛邊書局的名字一并帶過來。
做舊書做了20年,雖然成都市內(nèi)的舊書交易市場越來越少,越來越小,傅天斌現(xiàn)在都還保留每周到送仙橋舊書市場淘書的習(xí)慣。店里淘來的各種書籍他了然于胸,客人問起某本書,他可以立馬能說出它放在哪個位置。作家是誰,作家的大概情況和書的大致內(nèi)容等,甚至哪一本書只有上冊還沒出下冊,哪幾本書是作家在同一時期寫的。
2000年左右,一些出版社的搬遷,或小圖書館的并購都是他淘書的黃金時段。記得2004年一家出版社遷址,傅天斌收到朋友通知去“收荒”,不過消息來得晚了些。等他趕到現(xiàn)場,好書基本都被別人收走了。既然來了就不想放棄,傅天斌在這堆雜物里尋覓,希望還能找到幾本好書。沒想到他居然拆到了一個塞滿人民幣的大信封,幾沓人民幣少說也有好幾萬。“書中自有黃金屋,古人誠不欺我??!”傅天斌笑道,我們讀書人都知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錢我硬是沒要,當(dāng)即就退給了出版社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