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結(jié)束后的第四天,山西朔州市朔城區(qū)一中633班班主任兼地理老師蘭會云帶著11名畢業(yè)生,從山西朔州出發(fā)了。
17天后,一路騎過山西、河南、安徽、江蘇四省,他們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上海,總行程1800多公里。
對于蘭會云來說,這樣的騎行可能是“在拿職業(yè)生涯做賭注”,而對學生來說,這可能是“最好的成人禮”。
這段旅程注定不平凡,歸來后的日子尤其被“聚光燈”追逐。而在這次不平凡的騎行中,蘭會云和他的學生們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又收獲了什么?本報記者近日采訪了喧囂過后歸于平靜的蘭會云,在與蘭會云一同復原騎行的點滴瞬間中,試圖找尋這位“非典型性”教師所理解的“教育的本質(zhì)”。
危險與阻力
【時間】6月10日(出發(fā)前兩天)
【地點】朔州
【日記】臨出發(fā)前,我請參加騎行的學生家長簽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免責協(xié)議,即同意承擔和接受所有傷害的風險,免除活動發(fā)起人和同行伙伴們的法律責任。“落石”“刺傷”“車禍”這些字眼頻繁出現(xiàn)在這份并不長的協(xié)議中,讓家長都繃緊了神經(jīng),好幾個家長都反悔了。一位學生的爺爺聽說孫子要騎車去上海,一氣之下住進了醫(yī)院。
【時間】6月11日(出發(fā)前一天)
【地點】朔州
【日記】帶學生去騎行招來大部分校領(lǐng)導的反對,他們認為完全沒必要,“你把他們帶畢業(yè)了,完成任務了,干嗎給自己沒事找事?”但學校校長支持我的探索,不過不建議其他老師效仿。在臨行前,校長依然“放心不下”,問我“要不要配一輛保障車跟著隊伍”,我拒絕了。
【記者觀察】再度回憶起這次騎行,盡管困難和阻力重重,但蘭會云依然“不覺得有多冒險”。
蘭會云有這樣的底氣,這不是他第一次帶學生跨省騎行。2016年高考結(jié)束后,蘭會云曾帶著他的第一屆十幾名學生,騎行2600公里,到了內(nèi)蒙古滿洲里。蘭會云的底氣還來自于扎實的準備工作。為了這次騎行,蘭會云不僅規(guī)劃線路,還開車實地考察了騎行路段。“因為之前設計的線路上,翻越太行山十分艱難,而且河北拉煤的大車太多。”比較下來,他最后選擇一條更為穩(wěn)妥的道路:從山西南下河南,一路向東經(jīng)過皖、蘇兩省,進入上海。
盡管有縝密的規(guī)劃和出發(fā)前的集訓、拉練,還準備了必備藥品,甚至與家長們簽訂了注有“突發(fā)意外的法律免責協(xié)議”,但是,阻力依然很多:惡劣天氣、隊員摔傷、體力不足。然而,最艱難的并不是這些。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帶領(lǐng)學生遠距離騎行,是“在拿職業(yè)生涯做賭注”。
不過,與出發(fā)前學校、家長的“膽戰(zhàn)心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次教育實踐被社會廣泛稱頌。“佩服”“支持”“看哭”……成為網(wǎng)友評論的高頻詞。這種對比的背后,也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我們都知道這是好的教育,但在實施過程中,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遲疑和羈絆?
溫暖與善意
【時間】6月13日(騎行第二天)
【地點】山西忻州
【日記】到達忻州,剛下完暴雨,我和學生們騎到一個十字路口時,被交警攔了下來,并被叫進了交警亭。一開始,我以為騎行隊伍違反了交通法規(guī)。后來才知道,原來是交警看到學生們淋了雨,“命令”我們在崗亭喝完熱水,才能再上路。
【記者觀察】在與記者對話時,“社會的善意”被蘭會云一次次提及。因為從始至終,蘭會云和學生們都感覺是被接連不斷的好心人一步步“推”到了終點。
1800多公里的路上,沿途小飯館都對學生們敞開了大門。飯館老板不僅主動幫忙把桌子和椅子拼在一起,讓學生有足夠的休息空間,還特意提供了免費飲料。
“大部分學生是第一次離開山西,也未曾真正接觸過社會。他們總是被家長保護著、寵著,時刻被提醒著要處處提防、處處小心。通過這次騎行,他們接觸到真實的社會,相信會為他們的成長以及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蘭會云說。
“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是被蘭會云奉為座右銘的一句話。他相信,這一路上感知到的所有善意,學生們會以成倍的付出反饋給社會,一個個、一代代傳遞下去。
“努力做一個溫暖善良的人”,這也是633班的班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wǎng)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