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記者來到江蘇省句容市天王鎮(zhèn)戴莊村白沙自然村,村口南山腳下一片水稻田吸引了記者目光:和普通水稻相比,田里的稻桿矮、間隔大,稻穗還是青綠色。“這是著名農業(yè)專家趙亞夫新的研究成果——再生有機稻,8月中旬收完第一茬越光稻后留下30厘米稻梗,除灌水、除草外任其自然生長,11月下旬又能收一茬。”稻田承包戶張光才介紹,再生稻不僅能讓畝產增加到750斤,而且由于光照足溫度高,大米口感更加軟糯。
2001年,趙亞夫來到戴莊村,帶領農民發(fā)展現代高效農業(yè)、創(chuàng)辦村社合作型農民合作社,讓這個茅山革命老區(qū)最貧困的村變身全國文明村、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成為“現代桃花源”。2019年,戴莊村人均純收入達31000元,其中務農收入占50%以上。2018年,省政府辦公廳發(fā)文要求各地學習推廣“戴莊經驗”。這些變化的起端,源于趙亞夫借助科技力量推廣越光有機水稻。
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稻子還不被蟲吃了?常以趙亞夫大弟子自居的杜中志,起初也是將信將疑種了一畝六分田越光稻,當年收了700斤稻子,大米賣到8元一斤。原來,越光稻成長期錯開了蟲害高發(fā)期,害蟲來臨時稻稈已經變硬,害蟲無法打洞產卵,同時水稻密集容易形成溫暖根部環(huán)境滋生害蟲,趙亞夫就指導農戶擴大水稻間距,消滅害蟲的滋養(yǎng)環(huán)境。
看到越光稻前景好,農民們紛紛改種,村里順勢成立農民合作社。“最早合作社根據承包畝數給社員發(fā)錢,大家積極性不高,畝產也低,后來按照產量算錢,結果有人偷施農藥化肥,水稻品質下降。”張光才說,現在確定了承包戶負責田間管理、合作社負責其余環(huán)節(jié)的合作機制,合作社按百分制給承包戶打分算錢,自己承包了400畝越光稻,去年每畝分到600元。
以有機水稻種植為開端,戴莊人發(fā)展起多種有機作物,桃樹、梨樹、棗樹,山坡上長滿了有機果樹,一年四季五彩斑斕。“水蜜桃下市后主要是防止在樹干打洞的蟲子,順著蟲子糞便痕跡就能找到蟲,這也是趙老教給我的。”記者見到杜中志時,他正在自家80畝的有機桃園里,用鉤子掏樹干里的蟲子,“掛果期間防蟲主要靠套袋,兩個桃子挨在一起肯定生蟲,必須隔開,今年我用了14萬個套袋。”
噴灑農藥,成本只有3000元,人工套袋,杜中志則要花上3萬元,但他覺得值。“前幾年有個丹陽的客戶到我這里采摘桃子,嫌品相不好,挑挑揀揀,被我趕走了,結果沒幾天又來了,說嘗遍句容到丹陽沿途的桃子,還是我家的最好吃。”杜中志說,現在這個客戶成了熟客,每年都要到果園買走20箱桃子。
戴莊村如火如荼的現代高效農業(yè),吸引著年輕人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2011年大學畢業(yè)后,汪厚俊回到家鄉(xiāng),種了100畝日本甜柿和碧根果。“最早用太陽能滅蟲燈防治金龜子,2013年趙老指導我在樹底下養(yǎng)雞,結果不用滅蟲燈,蟲害也微乎其微。”在厚俊家庭農場,汪厚俊指著正在樹下草叢里啄食的蘇禽雞說,它們是“大功臣”,害蟲大多被它們吃了。
果樹下種植黑麥草,抑制雜草的同時給上百頭太湖豬、近百只羊提供飼料;有草就有蟲,散養(yǎng)的200只大白鵝、上千只蘇禽雞可以“加餐”,產生的糞又是天然肥料。汪厚俊的家庭農場形成生態(tài)圈,出產的有機產品備受市場青睞,下個月中旬才上市的甜柿,月初就有客商上門預定。“村里不少人上門學習這種生物多樣性的林下經濟。”汪厚俊說,生物多樣性拓寬了農民致富途徑,開發(fā)后的崗坡地畝均凈效益達8000元,遠遠超過水田2500元的畝均收益,今年他的收入有望達到百萬元。
厚俊家庭農場是戴莊村培育生物多樣性、修復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的一個縮影。如今戴莊村,空中鷹類飛翔,林間野豬、蟒蛇出沒,近幾年還發(fā)現了野生獼猴和娃娃魚。“今年11月份南京盒馬鮮生計劃與我們簽約,戴莊將成為全省首個盒馬村,獲得盒馬鮮生免檢資格。”戴莊村黨委書記姚偉超說,近年來他們積極延長農產品產業(yè)鏈,引進土山土水農業(yè)生產有限公司,生產粽子、年糕等米制品,今年已簽訂20萬斤大米購銷協議。
說話間,姚偉超接到村民咨詢大病補助如何申請的電話。“錢袋子鼓了,為民辦實事底氣也足了。”放下電話,姚偉超笑著說,現在村民生大病最高能有3000元補助,60歲以上老人均有意外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