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向來是一個合家歡的節(jié)目。看春晚,想必沒有人是老老實實,安安靜靜地看吧?近幾年來,全民網(wǎng)絡熱議春晚已是一個新風潮,段子手們盯緊了春晚的每一分每一秒,力求“更高更快更強”地抖出新樂子,緊張程度堪比短跑沖刺。但如果讓這群摩拳擦掌的段子手們看到1994年的春晚,估計每個人會立刻雙眼放光,奮筆疾書。因為這一年的春晚啊~好玩的東西可太多了!
所謂物以稀為貴,一臺晚會中,大多數(shù)人們都會把目光聚焦到語言類節(jié)目上,當看到歌舞類表演時,或是把它當作“尿點”,或是不自覺地想拖動進度條。如果你在回看1994年春晚也采用這種觀看模式的話,那你必然會錯過很多樂趣,因為1994年春晚中的舞蹈類節(jié)目處處隱藏小妙思!
每年春晚中都會引發(fā)一波“回憶殺”,可令小編驚訝的是,在1994年春晚的舞蹈節(jié)目中也能找到童年記憶。相信大部分80、90后都會對一部名為《水滸少年》電視劇有所印象,它講述了宋江武術學校的一群農(nóng)村娃刻苦訓練,最終登上央視春晚舞臺的勵志故事。這個風靡一時的電視劇,沒想到竟是1994年春晚武術舞蹈節(jié)目《狗娃鬧春》的延續(xù),怪不得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作為被導演一眼相中,主持人倪萍力推的優(yōu)秀節(jié)目,俏皮詼諧、別有趣味的《狗娃鬧春》在當年也轟動一時,不僅開創(chuàng)了央視春晚武術舞蹈的先河,也第一次使農(nóng)村的孩子登上春晚舞臺。
本土武術、舞蹈別有一番趣味,民族特色與國際化兼具的《足下飛舞跳跳跳》更會讓你為之心動。絢麗奔放弗拉明戈舞與節(jié)奏明快的踢踏舞相融合,幽默滑稽的小丑元素與輕松、歡快的舞步節(jié)奏相呼應,搭配添加了民族風元素的帽子、掛飾和舞裙,極具異域風情又不失現(xiàn)代民族時尚。在歡樂的舞曲中,舞者們不停歇的旋轉、跳躍、揮舞舞裙,火熱的氣息讓屏幕前的小編也忍不住開始蹦迪。
本屆春晚除了在舞蹈上別具匠心,在歌曲上也頗有深意。閻維文滿身豪情帶來《一二三四歌》,唱出軍人豪情壯志。細細想來我們軍訓時拉歌必唱的曲目,一多半都是春晚貢獻出來的呢!而《長大后我就成了你》也替莘莘學子唱出了對恩師的敬愛之情,讓之后無數(shù)個教師節(jié)都洋溢著感動。
這屆的春晚將國際化玩到底,現(xiàn)場沖擊吉尼斯世界紀錄。13歲女孩歐陽貝妮,成功地將98個呼啦圈層層疊疊旋轉在身上,流光溢彩美得如同彩裙。據(jù)說在當時還引發(fā)了全民呼啦圈現(xiàn)象,不管是時髦的小青年還是中年的俏阿姨,分分鐘都能給你掏出一個呼啦圈扭起來。
如果說1994年的舞蹈歡樂又養(yǎng)眼,那語言類節(jié)目就讓人們在感受美之余更多了一份理性思考。
都在說現(xiàn)在連90后都開始禿頭了,腦力工作者更是“脫發(fā)高危人群”。想不到Good Idea的廣告人急得薅頭發(fā)直跺腳,沒靈感的編劇愁得哐哐撞大墻。此時大家心里無不渴望著有一個“點子公司”的出現(xiàn),專門為大家排憂解難。而1994年的春晚觀眾們就幸運許多了,他們就真的遇到了一個《點子公司》。想不偷不搶不干活,口袋里的錢還變厚?那就“曲線救國”,換成零錢。吃方便面,調料包不好撕開?那就改用糯米包調料,直接連糯米一起泡了。馮鞏和牛群的這段相聲風趣又透露著機智,腦洞大到你想不到,時至今日依然會覺得妙不可言。
陳佩斯和朱時茂自1984年初登春晚,轉眼合作已十年,這組“黃金搭檔”早已深入人心,兩人的配合默契度更是不必說??稍诋敃r,臺上全神貫注表演的兩人一定沒有發(fā)現(xiàn),剛剛朱時茂變魔術放飛的鴿子,竟然“膽大包天”,自己又偷溜回舞臺上了!還不緊不慢,有模有樣地在舞臺上漫步,“囂張搶戲”的樣子讓人想放起音樂,給“大鴿”戴上墨鏡金項鏈,點上雪茄。想必當年細心的觀眾看到這里已經(jīng)樂翻了吧,苦于當時沒有微博,不然“大鴿”一定會立刻躥上熱搜,吸粉無數(shù)!
在人們的生活日漸富裕后,精神上的需求變得愈發(fā)重要了。小品《八哥來信》強調了學習文化、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品《吃餃子》則反映了人們物質生活滿足后,兩代人飲食選擇上的分歧。老藝術家趙麗蓉最終聽從了孫子的話,給了自己更多選擇的空間。
如果說《吃餃子》是兩代人笑笑鬧鬧地在辯論,那《上梁下梁》的內核則更顯沉重更具深度。一個受打擊后就酗酒賭博且家暴的父親,是難以培養(yǎng)出一個心理健全的孩子的。小品敏銳地看到原生家庭對于孩子的影響,并“診斷”出了孩子變化的原因。小品強調如要改變現(xiàn)狀,需矯正上梁,為每一位父母敲響了警鐘。《上梁下梁》更像是用糖衣裹住了苦口的藥,在春晚這樣的全民舞臺上,不知會潤物細無聲地“醫(yī)治”多少家庭。
說起難忘,自是不能忘記1994年春晚上那出“老辣”的《打撲克》,它把現(xiàn)實中的腐敗問題搬上了舞臺,以玩笑的語氣直刺丑惡現(xiàn)象,語重心長地警醒著所有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直到今日,節(jié)目仍然閃耀著尖銳的光芒,如同魯迅先生的筆一樣鋒利。
1994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在為觀眾帶來歡樂、喜慶的同時,更強調給人以美的震撼與歡笑過后的理性思索。除夕之夜,家人們簇擁在一起,姿勢各異地賴在沙發(fā)上,嗑著瓜子同看春晚,看到歡樂之處便放聲大笑,時不時還指著電視機調侃家人“這說的不就是你嗎”,偶爾大家也會異口同聲地吐槽起某個節(jié)目來。也許那些平日里都不會說起的話題,也會因為被春晚的節(jié)目打動,驀地想起什么來,被勾起表達欲,眼眶一熱,你一言我一語,聊得熱火朝天,幾代人的思想在此時交織,情感上也被填補地更為充實。在正值狗年的2018,我們很想念24年前的狗年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