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街景(資料圖片)
騎樓的廊柱細數(shù)著潮聲,每一塊紅磚都洇著海鹽。
老字號的招牌搖搖晃晃,抖落了一個世紀的魚汛。
廈門中山路的騎樓廊柱上,總凝著一層若有若無的海霧。那些南洋風(fēng)格的雕花鐵窗、閩南特色的燕尾脊飾,在咸腥的海風(fēng)里變成了立體的航海圖——每一道紋飾都有浪花的形狀,每一塊紅磚都刻著漂洋過海的故事。這條一公里多的老街,從來不是普通的商道,而是海洋文明在閩南大地上鑿刻的年輪,是福建人用舟楫寫就的生存史詩。
站在中山路與鷺江道交界的騎樓下向海望去,鼓浪嶼的紅瓦在晨霧中若隱若現(xiàn),海面上貨輪的汽笛與百年前的三桅船號子仿佛重疊。這里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月港海商的商船隊曾在這里揚帆,駛向呂宋、暹羅、馬六甲。19世紀中葉開埠后,無數(shù)閩南人帶著“過番”的行囊從這里登船,將閩南話、鐵觀音、惠安石雕帶到異鄉(xiāng),又把南洋的橡膠、胡椒、騎樓建筑帶回故土。
中山路的騎樓正是這種文明互鑒的結(jié)晶:底層連廊供行人避雨遮陽,是閩南傳統(tǒng)“五腳基”的智慧;二層以上的拱券和雕花,帶著馬尼拉建筑留下的印記;而廊柱頂端的卷草紋,又能窺見伊斯蘭文化經(jīng)海上貿(mào)易傳來的影響。這種“不中不洋,亦中亦洋”的建筑肌理,恰是海洋文明最生動的注腳——它從不追求純粹的“本土性”,而是在浪潮的沖刷中不斷吸納、融合,生長出獨有的生命力。
中山路的商號里,藏著福建海洋文化的精神密碼。百年老店“黃則和”的花生湯甜香里,有閩南人下南洋時隨身攜帶的“路頭水”記憶;鼓浪嶼土筍凍,是漁民將灘涂物產(chǎn)轉(zhuǎn)化為美味的生存智慧;“阿吉仔”餅鋪,是閩南糕點與南洋風(fēng)味相融合的味覺紐帶;而那些懸掛著“僑批局”匾額的老店鋪,則曾是維系千萬僑胞與故土的生命線。以陳嘉庚先生等為代表的華僑華人將源源不斷的錢款匯往廈門,支持家庭、教育與抗戰(zhàn)。這些僑批上的字跡,或娟秀或潦草,卻都寫著“平安”“勿念”“望兒勤學(xué)”,字里行間是海洋民族特有的堅韌,是“走得再遠也不忘歸途”的情懷。
更深層的海洋基因,藏在中山路的街巷肌理里。不同于北方城市橫平豎直的棋盤格局,中山路的街巷如漁網(wǎng)般輻射展開,從主干道延伸出的“橫竹路”“局口街”,恰如漁船撒向海面的網(wǎng)繩,將商業(yè)、居住、信仰巧妙編織。街中段的太平路,曾聚集著數(shù)十家船行,老板們憑欄遠眺就能判斷潮汛;而巷尾的媽祖廟,香火終年不息,漁民出海前必來祈福,歸來后必來還愿。
從海洋文明的視角回望,中山路的意義早已超越了一條商業(yè)街的范疇。它是福建“山海相擁”地理特征的縮影:背靠著戴云山脈的蒼翠,面向著臺灣海峽的蔚藍,山的沉穩(wěn)與海的靈動在此交融;它是東西方文明對話的活化石,在這里,各種宗教共存,閩南語與英語、馬來語交融。這種多元共生的景象,與泉州清凈寺、漳州石碼古街、福州三坊七巷的海洋印記一脈相承,共同構(gòu)成了福建作為“海上文明走廊”的文化圖譜。
如今的中山路,入選第三批全國示范步行街,成為國家級“城市客廳”,持續(xù)向國內(nèi)外游客展示廈門的歷史文化、商業(yè)繁榮和城市魅力。
暮色中的中山路,騎樓的燈次第亮起,將廊柱的影子拉得很長,像一艘艘停泊在港灣的船。海風(fēng)吹過騎樓的拱券,發(fā)出嗚嗚的聲響,那是歷史的回響,也是未來的序曲。當年輕的腳步踏過青石板路,當手機鏡頭對準雕花鐵窗,那些關(guān)于浪潮、船帆、歸鄉(xiāng)的記憶,便會在新的時代里,重新生長出破浪前行的力量。
潮聲依舊,騎樓不語,卻早已把海洋的密碼,刻進了每一個走過這里的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