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端午節(jié)習俗】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關于端午節(jié)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的屈原,這幾乎是家喻戶曉;另一說是與古人為避五月初五這一“惡”日有關,對這一說今天知道的人恐怕不會大多。但不管怎么說,端午節(jié)活動的主要內容,似乎都與這兩種說法有關。如包粽子是為讓江里的魚吃飽了,不再去咬屈原的尸體,而劃龍舟則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尸體。人們在端午節(jié)要室內消毒、懸掛蒲艾、飲雄黃酒、浴蒲艾湯、制“午時茶”,小孩更要胸佩“香袋仔”、臂系“長命縷”。額涂雄黃酒,名目不少,而目的只有一個,即避免在“惡”日受到外界邪祟侵害。盡管有不少學者經過細心的考證,認為在端午節(jié)包粽了、劃龍舟的習俗,其起源與紀念屈原大夫,但對于一種民俗文化而言,這并不重要。
如果我們對上述兩種說法進一步加以探討,反而可以發(fā)現,這兩種說法表面上似互不相干,實際上卻有著深層次的內在聯系,即人們在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并不僅僅停留在對他的高尚情操的心儀而已,更主要的是希望這位已超升成神的“愛國詩人菩薩”,能護佑百姓渡過“惡”日難關,永保平安,長有福祉。因此可以這樣說,端午節(jié)系列民俗活動,其本來的主題應是驅邪除祟,祈福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