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5月17日天氣:晴地點:鴻山鎮(zhèn)東埔一村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石獅海峽漁文化博物館也即將迎來新展品——一艘仿古木船。沿著沿海大通道行進(jìn),路過東埔造船廠,才想起石獅海峽漁文化博物館的仿古木船建造已經(jīng)有一段時日了,現(xiàn)在造好了嗎?出于好奇,我停下車,往造船廠里望去,欣喜地發(fā)現(xiàn)這艘仿古木船業(yè)已成型,建成在望。
在短短的兩個多月內(nèi),在老漁民與造船老工匠們的努力下,石獅海峽漁文化博物館的仿古木船慢慢成型,從龍骨奠基,舉行開工儀式,到用嚴(yán)密的肋骨銜接,與龍骨共同撐起整艘木帆船的脊骨,再到鋪設(shè)甲板,編織船帆,豎起桅桿……如燕子筑巢般一點一滴地積累,這艘寄予老漁民傳承的仿古木船即將與市民“見面”。老工匠用老技藝造船的主體,而“零部件”則由老漁民們來制作,分工明確,比如船帆制作,看似簡單,但步驟卻頗為繁瑣,需要布料裁剪、縫補(bǔ)、打樣、鎖邊、貼角等十幾個步驟,老漁民們重拾幾十年前的編織技藝,織絲縫網(wǎng),收集堅韌竹竿,鉆孔結(jié)繩,從而撐起整個船帆的骨架,能夠給木船提供強(qiáng)有力的風(fēng)帆,石獅海峽漁文化博物館館長邱國凹跟我說,漁博館從籌劃制作仿古木船到著手建造,歷經(jīng)多次波折,但老漁民一一克服,靠的就是一股熱忱和韌勁,要的就是將逝去的造船工藝保留下來,正如一口老酒,入喉辛辣,但回味無窮。
在木質(zhì)船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今天,依然有這么一群老漁民堅守漁民情懷和精神,用他們的雙手將即將逝去的老舊事物搶救回來,值得贊許。(邱育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