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眼間,又到一年送兵季。近日,在泉港區(qū)舉行的歡送新兵入伍儀式上,19歲的莊煒佳笑得無比燦爛。對于他來說,當兵是圓了兒時起就開始的軍旅夢。莊煒佳的爺爺、爸爸也當過兵,現(xiàn)在接力棒傳到他的手中。一家三代男兒都當兵,這在當?shù)乇粋鳛榧言挕?/p>
祖父多次參戰(zhàn)
彈殼留在頭顱
在泉港區(qū)山腰街道錦山村,記者見到了莊煒佳。小伙子身高1.71米,很壯實,眼睛炯炯有神。莊煒佳自懂事起,就對軍人有一種向往,這大多緣于家庭的熏陶。
父親莊亞同介紹,煒佳的爺爺莊木泉1926年出生,參加過淮海戰(zhàn)役、解放海南島等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數(shù)十次。
“小時候,他跟我講過很多以前打仗的事情。”莊亞同說,父親還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每每講到犧牲的戰(zhàn)友,他的表情就很難受。稍大一些,莊亞同才知道那場戰(zhàn)役的慘烈程度,也才明白父親的心情。
抗美援朝結(jié)束后,已是連級干部的莊木泉,轉(zhuǎn)業(yè)到長春一汽當保衛(wèi)科長。1954年底,莊木泉申請回到泉港,到一所中學做行政工作。
“父親身上傷痕累累,他經(jīng)歷的都是炮火連天、九死一生的險境。但他說,比起那些犧牲的戰(zhàn)友,他已經(jīng)很幸運了。”莊亞同說,直至逝世,父親頭顱里殘余的彈殼都沒有取出。
放棄大學機會
只為投筆從戎
今年46歲的莊亞同,1990年在浙江金華當兵,1993年退伍。退伍后,莊亞同曾有一段時間在村里當民兵連長。
在莊煒佳的記憶里,父親小時候講的多半是當兵的事。“小時候他就愛玩打仗的游戲,學走正步,敬軍禮,拿著木槍‘嗒嗒嗒’。”莊亞同說。
讀書的時候,莊煒佳很喜歡軍旅題材的書籍和電視劇。上了初中,莊煒佳就把目標定為參軍入伍,圓自己的軍旅夢。他平時注意鍛煉身體,跑步、仰臥起坐、俯臥撐,這些基本的訓練,對他來說都是小菜一碟。學校的運動會,他經(jīng)常跑出前列的成績。
今年高考,莊煒佳被山東交通學院航海專業(yè)錄取。雖然拿到了錄取通知書,但莊煒佳卻不怎么開心。因為這個成績,無法讓他報考他喜愛的軍校。
當兵是種信仰
努力考入軍校
今年征兵開始時,莊煒佳就向父母提起要參軍入伍,到部隊再努力考取軍校。這個決定得到莊亞同的大力支持。
雖然出生時,爺爺已經(jīng)逝世,但是爺爺?shù)墓适乱苍谇f煒佳心間。在莊煒佳看來,“當兵是一種信仰”,不光戰(zhàn)爭年代需要軍人,和平時期也需要。他暫時放棄上大學的機會,就是為了到部隊學知識,考軍校,用自己的力量保家衛(wèi)國。
莊亞同說,當兵的經(jīng)歷,是難以磨滅的寶貴記憶,軍營里磨煉出的堅韌品格、吃苦精神,更是人生難得的寶貴財富。
莊煒佳去的是海軍。他向家人保證,一定努力學習,考上軍校,跟隨艦艇在祖國廣闊的海疆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