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家庭糾紛想不開
丈夫道歉后回家
當晚10點38分,小陳扶著輕生女子,緩緩向岸邊靠近。在朋友和隨后趕來的水上救援隊的幫助下,小陳將女子托上岸,隨后自己也爬上岸。
女子坐在橋下的臺階,光著腳,雙手雙腿滿是淤泥,冷得直哆嗦。民警趕來,幫助詢問女子的身份和家人信息。“你怎么這么傻啊。”小陳同行的朋友張倩文,立馬掏出包里的紙巾,幫女子擦掉手上的泥水,心疼地說。
情緒平靜后,女子阿美說話了,她今年33歲,南安人,跟丈夫爭吵離家出走兩天。臨江派出所民警立馬幫忙聯(lián)系阿美的丈夫,并將阿美先帶回派出所驅(qū)寒。給民警留下簡單信息后,小陳和朋友騎車默默離開。記者提上阿美的行李袋,隨同前往臨江派出所等待家人。
“他打我,不是一次兩次了。”在派出所里,阿美喝下熱開水,恢復(fù)平靜后向記者傾訴。她嫁給丈夫六年了,有了孩子,可是丈夫跟她吵架時,多次動手打她,讓她無法忍受。兩天前,她提著行李離家出走,手機關(guān)機,在街上流浪,一時想不開就想尋死。
當晚11時28分,阿美的丈夫和家人趕到派出所。家人幫阿美換上干凈的衣服,丈夫向阿美承認錯誤。“發(fā)現(xiàn)她出走后,我們一直找她,可是她手機一直打不通,沒想到她會做這種事。”阿美的丈夫說??粗瞎毿膸妥约捍┮路⒚酪恢膘o靜地不說話。向民警和記者道謝后,阿美跟隨丈夫回家了。(海都記者 林莉莉 田米 文/圖)
快刀短評
什么才是好新聞?
昨天中午,莉莉?qū)⑦@個題目報到了編輯部,憑著經(jīng)驗,我感覺這是個很有現(xiàn)場感的題目,一定要重點包裝現(xiàn)場的圖片,才能體現(xiàn)出事件的緊張感與代入感。遂與記者聯(lián)系,卻得知現(xiàn)場并沒有攝影記者,文字記者自己也沒拍攝圖片,大失所望。
莉莉采訪回來,跟我解釋說,當時的現(xiàn)場情況太緊急了,她一直急著救人,完全沒有心思拍圖。她的這一席話,突然讓作為一個新聞人的我羞愧難當。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1994年的普利策新聞獎作品《饑餓的蘇丹》,作品內(nèi)容是一個蘇丹女童,即將餓斃跪倒在地,而兀鷹正在女孩后方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女孩的畫面。作品公之于世后,攝影師凱文·卡特受到了廣泛的批評。認為他不搭救而只顧拍攝,是踩在小女孩的尸體上得了普利策獎。層層重壓之下,凱文·卡特于同年自殺身亡。
凱文·卡特之死,或許正是記者追求“好”的新聞、“精彩”的鏡頭,與社會公德之間尖銳沖突的結(jié)果。
一切精彩的鏡頭,在道德良心面前,都是如此的蒼白與渺小。(春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