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2月17日訊 這些天,在西街規(guī)劃展展館內(nèi),西街街坊,在航拍圖上尋找著自己的家。
那翹起的屋角,那磚紅的古墻,那通透的天井……
那古早味的生活,那老祖宗傳下來的傳統(tǒng),那熱情淳樸的厝邊情……
凝聚無數(shù)西街人的鄉(xiāng)愁,因此,無論去了多遠(yuǎn),他們都要回西街古厝過年。因?yàn)檫@里,才是他們真正的家。
馬年春節(jié),本網(wǎng)“西街復(fù)興·全家?!碧貏e策劃,走訪了10個西街家庭,為他們免費(fèi)拍攝全家福。
“全家?!保跋癜娴募易V。從西街出發(fā),開枝散葉,并最終回到這里,歡聚一堂。西街血脈,就在這一家一族的團(tuán)聚中延續(xù)。
目前,本網(wǎng)已將這10張全家福免費(fèi)沖洗為16寸放大照,今起將陸續(xù)送到這10個家庭手中,掛上古厝廳堂。希望那幸福的定格,能留住家的美好,留住西街一代又一代的故事。
時間:馬年正月初二
地點(diǎn):西街舊館驛
人物:88歲劉寶珠一家四世同堂
走得再遠(yuǎn) 這里才是家
劉寶珠一家四代,人口眾多
閩南網(wǎng)2月17日訊 西街舊館驛的古大厝,劉寶珠阿婆已住了60多年。院子里,25年前種下的桂花樹,如今已高過院墻。
老厝是太公的祖屋,22歲和丈夫結(jié)婚后,劉阿婆便搬了過來,與公婆、嫂子一家住在一起,還算寬敞。后來,7個孩子陸續(xù)出生,漸漸不夠住了,孩子們只能在廳門前打地鋪。再后來,孩子們長大,慢慢搬了出去,各自成家。如這桂花樹一般,開枝散葉,不知不覺,已是四世同堂。
如今,最小的兒子也已快60歲了。兩兒五女有的在廈門,有的在香港。平時,劉阿婆就住在老厝里,她說,老房子平坦寬敞,活動方便,厝邊們都能串門走動,比較自在。七個子女輪流出錢,請了一名保姆來照顧母親,兒子也會每天打電話來問候,跟母親聊聊天,有時還會做好吃的帶過來。知道劉阿婆喜歡蝴蝶蘭,子女們每年過年都會給劉阿婆買一盆,擺在老厝的大廳里,芬芳雅致。
一年到頭無論多忙,初二這天,全家人都要回到西街,聚在一起吃一頓年夜飯。因?yàn)槔先苏f,常相聚,感情才不會散。
最早的時候,年夜飯是在老厝吃的,劉阿婆掌勺,媳婦們幫忙,做上一桌佳肴,一家人圍在一起熱鬧吃飯。后來,人多了點(diǎn),便由劉阿婆出錢,請全家人到餐廳吃飯。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家里的人越來越多,如今已是30多口人的大家族了。一大家子還是要三桌才能坐得下。
久違的團(tuán)聚日子,兒女們一邊吃飯,一邊交流,孫子、重孫子們也在身側(cè)玩鬧。劉阿婆穿著新裝,坐在主位上,靜靜地看著他們,一臉滿足。
劉阿婆說,她對孩子們最大的希望,是他們各自獨(dú)立,不能一味依靠別人。而對于孫輩們,劉阿婆也很開明,她說,他們愿意做什么,自己都不會太過干涉。在香港的大孫女去年還自己決定去做一年的志愿者,她也很為孫女自豪。
于是,兒孫們沿著各自的獨(dú)立之路愈走愈遠(yuǎn)。但劉阿婆這個大家長還在西街,家族的根在這,子女們的牽掛也在這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jìn)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wǎng)推出專題報(bào)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bǔ)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