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八月初一,晨曦微露,劍斗鎮(zhèn)雙洋村的村道上已是一派繁忙景象。鋤頭與鐵鍬撞擊之聲聲聲入耳,村民吆喝協(xié)作,彼此呼應——一年一度的“修路節(jié)”正在這里延續(xù)。這一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以集體修路為形式,承載著代代相傳的互助精神,也在新時代中煥發(fā)出文明鄉(xiāng)風的生機。
“走,一起修路去!”當天上午7時30分,雙洋村村道路口人頭攢動,200余名村民帶著修路工具,干勁十足地分赴村內(nèi)各條道路。盡管不少村民常年在外務工,但每到這一天,許多人仍專程返鄉(xiāng),踴躍加入修路的隊伍。村里以生產(chǎn)小組為單位,每戶至少出一名勞力,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有人清除路邊雜草,有人填平坑洼路面,有人疏通堵塞溝渠。整個村莊仿佛被共同的節(jié)奏喚醒,在勞動中凝聚起深厚的情感紐帶。
“這段路孩子們上學常走,得修平整些”“把溝渠清干凈,下雨就不會阻塞了”……勞動間隙,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聊著家長里短、來年打算,手中的活兒卻絲毫不慢。在歡聲笑語中,一條條道路逐漸恢復整潔面貌,既保障了通行便利,又美化了村莊環(huán)境。
“這天既是勞動的日子,更是團圓的日子,大家積極性都很高,全村人一起為家鄉(xiāng)出力的感覺特別踏實。”77歲的蘇再生已經(jīng)退休,目前在縣城接受返聘工作,仍堅持每年回鄉(xiāng)參與,“別看我年紀大,拿起鋤頭照樣能干。這是好傳統(tǒng),要讓年輕人傳承下去。”蘇再生說。
泉州師范學院派駐雙洋村第一書記黃海濱一早就參與到第四生產(chǎn)小組的勞動中。他與村民一同揮鋤鏟土、彎腰清淤、持鐮割草。干群協(xié)力、鄰里共勞的場景讓“路通業(yè)興、互助同心”這句老話顯得格外真切。“腳下有土,心中有譜。村民修的不僅是路,更是人心,是鄉(xiāng)情。”黃海濱坦言,修路不僅是修復一條實在的路,更是修通干群之間的連心路,傳遞文明新風的前行路。
“‘修路節(jié)’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劍斗鎮(zhèn)雙洋村黨支部書記蘇建川介紹,雙洋村是典型的偏遠山區(qū)山頂村,山多地少、溝壑縱橫。過去,村民下地耕種、孩子上學,前往村部及村外,都依賴山間小路,這些道路不僅狹窄,還容易生長雜草。為保障生產(chǎn)生活便利,祖輩們定下規(guī)矩,每年八月初一,全村共同出力修路,不計報酬。為什么選在這天呢?“一方面因為天氣轉涼適合村民勞動,另一方面這時候臨近秋收,把路修好,才能更方便村民挑擔運輸秋收糧食。”他解釋道。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中還保留著一項充滿溫情的習俗:當年有新娶媳婦的家庭,須主動上交一斤“母豬肉”,用于制作成菜肴,慰勞全體修路村民。以家中喜事呼應村莊公益,以樸素之舉傳遞祝福,這份人情味濃厚的風俗,進一步深化村民之間的互助情感。
“如今在雙洋村,主動參與公益、鄰里互幫互助已成為常態(tài)。”蘇建川表示,近年來,該村以“修路節(jié)”為重要載體,將傳統(tǒng)的互助奉獻精神與當代文明共建理念相融合,不僅夯實基礎設施,更在潛移默化間培育出淳樸積極的鄉(xiāng)風民風,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持續(xù)的精神動力。
一把鋤頭,一份堅持,一顆同心。雙洋村的“修路節(jié)”修的是路,聚的是心,興的是村。這項延續(xù)百年的傳統(tǒng),正以其鮮活的生命力,講述著一個鄉(xiāng)村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新故事。(融媒體記者 李艷偉 通訊員 謝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