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谷文昌同志是習近平總書記贊許的“四有”好干部,他的先進事跡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激勵一代代基層干部實干擔當的精神燈塔。近年來,華安涌現出一批像谷文昌同志那樣敢擔當、善作為的基層干部。今日起,“華安融媒”微信公眾號開設“踐行谷文昌先進事跡擔當作為的基層干部好故事”專欄,講述基層干部的生動故事,展現他們的精神風貌和奮斗姿態(tài)。
今天且看——
新圩鎮(zhèn)人大主席 蔣燕松
在華安縣新圩鎮(zhèn)的田間地頭、村落巷陌,總能看到一個皮膚黝黑、腳步匆匆的身影——鎮(zhèn)人大主席蔣燕松。干部群眾親切地稱他“黑松”,這稱呼里,藏著他常年奔波基層曬出的“陽光印記”,更飽含著對他如松樹般堅韌不拔、扎根鄉(xiāng)土品格的由衷認可。兩年多來,他的足跡遍布新圩鎮(zhèn)每一個村落旮旯,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詮釋擔當,在基層一線書寫著新時代干部的為民情懷。
創(chuàng)新“圩日接訪”:把服務送到群眾心坎上
“跟群眾打交道,要接地氣,要真誠。”這是蔣燕松常掛在嘴邊的話,更是他工作的行動指南。新圩鎮(zhèn)有每月農歷“圩日”的傳統(tǒng),每逢這天,村民們會聚集到集鎮(zhèn)趕集購物,熱鬧非凡。
2023年,蔣燕松敏銳抓住這一民俗特點,推動鎮(zhèn)人大創(chuàng)新推出“一圩一日人大代表聯系服務群眾”活動,將黨建品牌與人大工作深度融合,讓代表接訪從“固定辦公”變成“流動服務”,真正把陣地建到了群眾身邊。

如今,每逢“圩日”,鎮(zhèn)人大的接訪點前總是圍滿村民,大家有訴求、有建議,都愿意跟蔣燕松和代表們掏心窩子。截至目前,這項活動已累計接待群眾280余人次,收集意見建議36條,推動解決民生難題25件。黃棗村村民曾因被拖欠工錢愁眉不展,蔣燕松得知后,多次奔走協調,與用工方反復溝通,最終幫村民拿回了拖欠的經濟補償。拿到補償款那天,村民緊緊握著他的手說:“蔣主席,您真是幫我們解決了大難題!”

這樣的場景,在蔣燕松的工作中并不少見。接到群眾反映問題,他從不會“坐辦公室批示”,而是第一時間上門走訪。在村民家中,他會搬個小板凳坐下促膝長談;在田間地頭,他會挽起袖子幫村民插秧、收割。泥土沾在褲腿上,汗水浸濕衣衫,卻讓他與群眾的心貼得越來越近。“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蔣燕松用行動踐行著這句話,也讓“黑松”的形象在群眾心中愈發(fā)親切。
深耕鄉(xiāng)村振興:讓古村落煥發(fā)新活力
鄉(xiāng)村振興,關鍵在實干。作為鎮(zhèn)人大主席,蔣燕松始終把推動鎮(zhèn)域發(fā)展放在心上。他分管負責推進的4個農綜改項目如今全部順利竣工驗收,為新圩鎮(zhèn)注入了強勁的發(fā)展動能。

官畬村的蝶變,是農綜改項目的生動體現。過去,這個畬族村落藏在深山少人知;如今,走進官畬村,鄉(xiāng)村集市里土特產琳瑯滿目,游客爭相選購;茗香古道蜿蜒穿梭,串聯起景區(qū)多個核心節(jié)點,讓游覽路線更豐富;畬族文創(chuàng)基地里,精美的畬族刺繡、手工藝品讓人眼前一亮;茶文化展館內,茶香裊裊,畬族與茶的故事引人入勝。
這一切變化,離不開蔣燕松的用心——從項目規(guī)劃到落地建設,他多次實地調研,協調解決建設中的難點問題,只為讓民族文化“活”起來,讓鄉(xiāng)村旅游“火”起來。

項目建得好,更要運營好。蔣燕松深知這一點,主動對接外部資源,推動官畬項目與漳州文旅康養(yǎng)集團、張金梅團隊達成合作,為村落發(fā)展引入專業(yè)運營力量;在黃棗村,他又牽線搭橋,讓啟豐樓修繕及活化利用項目與南京先鋒書店結緣,計劃打造獨具特色的“先鋒土樓書店”。
“未來,我們還要規(guī)劃建設黃棗沿九龍江休閑體驗區(qū),把閑置的鐵路、溫泉資源盤活,讓公路、鐵路、水路‘三路齊飛’,以點帶面帶動黃棗村旅游振興。” 談及未來,蔣燕松眼中滿是期待。

攻堅重點項目:把“辦公室”搬到征遷一線
華山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是省級重點項目,也是華安置縣以來單體投資最大的項目。在項目施工現場,“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紅色標語格外醒目,而蔣燕松,就是這句標語的“踐行者”——作為項目征遷工作副總指揮,他幾乎把辦公室“搬”到了項目一線。
“蔣主席忙起來,飯都顧不上吃,有時中午一兩點才拿著盒飯,在車里、路邊隨便找個地方,就著塵土吃了。”華山工作隊隊長鄒金??丛谘劾铮墼谛睦?,“他孩子還小,可他根本顧不上家,經常忙到深夜才回家,第二天一早又趕到工地。”

征遷是項目推進的“硬骨頭”,蔣燕松卻從不退縮。新圩鎮(zhèn)黨委政府上下一心,征遷組全員緊盯交地時間節(jié)點,倒排工期、掛圖作戰(zhàn)。蔣燕松既要統(tǒng)籌日常事務,又要負責具體征遷工作,“5+2”“白加黑”成了他的工作常態(tài)。
面對村民的疑慮,他一次次上門走訪,耐心講解政策;遇到征遷中的堵點,他主動靠前,積極協調解決。有村民不理解征地用途,他就帶著項目規(guī)劃圖,一遍遍解釋項目建成后對家鄉(xiāng)發(fā)展的好處;有村民擔心補償問題,他就嚴格按照政策,確保每一筆補償款都及時到位。他用真心換理解,以耐心換支持,切實解決村民實際問題,贏得了村民的理解和信任。

“工程建設中遇到的難題,不管是征地交地的大事,還是協調砍一棵樹的小事,蔣主席都會第一時間協調處理。”業(yè)主花山公司公關部韓晶凌感慨道。進山道路蜿蜒狹窄,工程車輛通行困難,蔣燕松多次與國有林場、花山公司、施工隊溝通,最終推動進場主干道基本完成拓寬;為保障工程用地,他帶隊沖在一線,完成“兩洞一路”、進場道路B段、下庫棄渣場等地塊1000多畝土地的征交工作,跟蹤協調1200多畝已征地塊林木青苗砍伐清表,順利實現下庫區(qū)主體工程用地“清零”,為項目推進掃清了障礙。

“黑松”常青:以初心守護鄉(xiāng)土
從人大日常工作到鄉(xiāng)村振興項目,從重點工程征遷到民生難題解決,蔣燕松始終堅守在基層一線,用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2024年6月,他被中共華安縣委授予“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這份榮譽,是對他工作的最好肯定。
如今,蔣燕松的皮膚因常年上山下鄉(xiāng)愈發(fā)黝黑,但“黑松”這個稱呼,卻在新圩鎮(zhèn)干部群眾口中越叫越響。它不僅是對他外貌的寫照,更是對他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精神的致敬——像松樹一樣,把根深深扎進鄉(xiāng)土,不畏風雨、向陽生長,為群眾遮風擋雨,為鄉(xiāng)村發(fā)展注入生機。

在新圩鎮(zhèn)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蔣燕松依然步履不停。他說,會繼續(xù)以“黑松”的堅韌品格,和干部群眾一起,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并肩前行,共同描繪新圩鎮(zhèn)更加美好的明天。(湯 平 陳蕾 唐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