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關(guān)注
12月22日,冬至,山西人有吃餃子的習(xí)俗。這一天,不但超市里的速凍餃子賣得好,不少飯店酒樓也迎來眾多吃餃子的食客。此外,一些菜市場的店主們也說,各種適合做餡的蔬菜也出現(xiàn)熱銷。通過吃餃子,可以看出冬至在山西人的概念里像過年一樣重要?,F(xiàn)在,我們來說說為什么。
冬至,吃餃子和糕是山西人的最愛。
冬至,古代放假三天,君民同樂
冬至,在山西民間俗稱“冬”節(jié)。晉北一帶俗稱“新冬”“賀冬”“拜冬”,晉中一帶俗稱“過冬”。
殷周的時候,把冬至的前一天定為歲終之日,那么冬至顯然是一年的歲首。這一天,天子要親率三公九卿舉行盛大的迎歲慶典,就像現(xiàn)在我們過春節(jié),政府要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wǎng)絡(luò)等社交媒體給群眾拜年,祝愿大家新年快樂,工作順利,生活幸福!就連國際上都有很多國家發(fā)來賀電,對我國春節(jié)表示慶祝。當(dāng)然,現(xiàn)在是一切從簡,不像過去那樣勞民傷財?shù)嘏e辦慶典。冬至,連天子都要出面的節(jié)日,確實在眾多節(jié)日里不多見,那排場要多講究有多講究,祭祀規(guī)模宏大,天子要穿專門的祭服,所用糧食粒粒飽滿,屠宰的羔羊只只肥碩,人們彈奏的樂器樣樣俱全……冬至,家家都要過。于是,《周禮》中定下“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儀式——冬至為年。
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冬至也一直排在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為“亞歲”,再次印證了冬至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作為法定節(jié)日,漢朝每逢冬至都要舉行慶賀儀式,并放假3天,君王安身靜體,百官絕事,店鋪歇市,商旅停業(yè),學(xué)生放假,大家共同歡度節(jié)日。要是群眾在節(jié)日里有個什么急事需要解決,比如交通擁堵、遇到價格欺詐等,你要投訴找不見門,當(dāng)天沒有公職人員給你分憂解難,不像現(xiàn)在我們有些職能部門還能為民服務(wù)。《晉書》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官僚稱賀。唐宋時,冬至更加熱鬧,據(jù)南宋周密寫的《武林舊事》說,都人最重以年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于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謂之像過年。在山西民間,冬至的過法大體上也是跟隨國家潮流,個別地方這天用于感恩親情、友情,向老師表示謝意,表達(dá)方式非常細(xì)膩,“冬至,晨起拜賀,一如元旦禮”,《廣靈縣志》如是說。“冬至,謂之亞歲。隆師,送節(jié)。紳士、鄉(xiāng)人祀獻(xiàn)祖先。里黨、親友交相登拜”,《左云縣志稿》記載。山西人在這一天,需要做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大體和過年的形式差不多。過去,冬節(jié)還被稱為“尊師節(jié)”,晉西北講究燉羊肉招待先生,晉中一帶向老師饋贈饅食,晉南要設(shè)酒席宴請老師。
冬至,流行吃餛飩或蒸餃
冬至,山西在吃食上有講究,一般吃餛飩或者餃子,還有糕。
餛飩的叫法有個傳說,漢朝的時候,北方匈奴部落中有兩個首領(lǐng)叫渾氏和屯氏,特別兇殘,百姓們吃盡了苦頭,為了詛咒他倆,就用肉餡包成餃兒,取“渾”與“屯”的音,叫成“餛飩”,一股腦吃下肚,解恨。因為是在冬至這一天吃,便作為習(xí)俗沿襲下來。還有個傳說,東漢名醫(yī)張仲景研制出一個御寒食療的方子,在冬至這天搭棚支鍋,給貧窮的人燒湯,不管男女老幼喝完后頓覺渾身暖和,兩耳生熱。這個湯也有了個好聽的名字——祛寒嬌耳湯,“嬌耳”形似人的耳朵,又稱“餃耳”,因為要用水煮熟,又稱“水餃”“餃子”。冬至吃餃子的習(xí)俗便傳下來。
其實,餛飩來源于“混沌”?!堆嗑q時記》里說,“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說明餛飩因形取“混沌”音。“昔二儀未分之時,號曰洪源。溟涬濛鴻,如雞子狀,名曰混沌”,《太始經(jīng)》里也有同樣記載。
在古代,餃子與餛飩是一樣的,只是名稱有別。明代工具書《正字通》給出解釋,“今餛飩即餃餌別名,俗屑米面為末,空中裹餡,類彈丸形,大小不一,籠蒸啖之”??梢婐Q飩開始是帶餡的食品,蒸著吃,后來細(xì)分為餃子、餛飩以及蒸煮之法等不同種類?,F(xiàn)在,晉南河津等地仍將包餡蒸著吃的叫“餃子”,煮著吃的叫“煮餃子”。
在襄汾等地方,冬至依然吃餛飩。舊時經(jīng)濟(jì)條件好的人家追求色香味俱全,又琢磨出“百味餛飩”。過去平陽府(今臨汾、運城一帶)的餛飩館非常有名氣,餛飩湯用豬骨、老雞、鮮姜熬制,皮兒用精粉,搟薄,餡用雞絲、海米、香菜、紫菜等調(diào)好。包時,將餡放在皮兒里,卷起,捏成元寶形。煮熟后,用帶孔的笊籬,一次撈一碗。如果當(dāng)夜宵吃,配個芝麻小燒餅,美味至極。
在山西,冬至普遍吃餃子,一般以羊肉為主,肉餡里放上蔥、姜、肉桂等調(diào)料,用西葫蘆絲或者南瓜絲等蔬菜拌餡,包好蒸一刻鐘,皮薄餡嫩,蘸點老陳醋,鮮而不膩,口齒留香,可強(qiáng)身健脾、開胃祛寒。交城、文水、盂縣等地,過冬至吃羊肉餃子。
山西冬至除了吃餛飩、餃子外,還有一些地方吃糕,比如和順“迎冬就年”吃油糕,靈石吃黍米糕。大同吃燉肉,有“冬至不吃肉,凍爛腳指頭”的說法。晉東南陽城一帶,則將老北瓜和小米燜成瓜粥。(本報記者 郭志英)
延伸閱讀
冬至,數(shù)九寒天的開始
冬至還有一個習(xí)俗,從這一天起作為數(shù)九寒天的開始,每九天為一段,并有“九九歌”流傳,因各地氣候寒冷程度有所不同,“九九歌”也有許多不同。比如,山西晉南一帶的《數(shù)九歌》:
冬至數(shù)一九,兩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
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
四九三十六,出外冰上溜;
五九四十五,還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加七九,莫把棉衣丟;
八九連九九,耕牛地里走。
過去,還流行“九九消寒表”“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句”“九九消寒聯(lián)”等,現(xiàn)在已很少有人研究了。但在農(nóng)村,很多數(shù)九的諺語還時常掛在人們的嘴邊,比如:“數(shù)九天不刮風(fēng),入伏天不下雨”“一九九有風(fēng),頭伏伏有雨”“九里雪多,伏里雨多”等等,預(yù)測來年的氣候與收成。
冬至節(jié),山西民間有贈送鞋襪的習(xí)俗,一種是媳婦向公公婆婆獻(xiàn)鞋獻(xiàn)襪,一種是舅舅給外甥贈帽,姑姑給嫂子贈鞋,有“穿姑姑鞋,戴舅舅帽”之說。過去所贈的鞋帽,都是女人們親手精心繡制的。
現(xiàn)在,過冬至雖然不及以前那樣隆重,但是很多講究在人們的記憶中是抹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