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牛瘟免疫的先驅(qū)者
從邵武富屯溪旁的溪南東路拐向中山路,步行不遠是一家苗圃場。仔細察看,苗圃場的全木式構(gòu)造很有些年份。“這里就是福益華的奶牛場舊址,這些木式結(jié)構(gòu)就是當年福益華蓋的。”蔡幼群說。
花圃里依舊保留當年養(yǎng)牛場的格局 郭金銘/攝
清末民初的邵武,因為缺乏營養(yǎng)和不衛(wèi)生的喂養(yǎng)習慣,嬰兒夭折時常發(fā)生。對此,福益華開出的“藥方”是:喝牛奶。但當時市面上的牛奶極度缺乏,他于是決定自己養(yǎng)殖奶牛。
1913年,福益華托人從河北購買了純種阿爾夏奶牛,在周圍的牛市購買16頭母牛;還從美國本土進口一對種牛,橫跨太平洋坐船親自帶它們來到了邵武。
他在邵武東門三公橋附近蓋了座低矮的平房用于養(yǎng)殖奶牛,又在南門外買下了一片撂荒的田地,種上牧草喂養(yǎng)奶牛,并請了當?shù)厝税轿骼瓗退拍聊膛!?/p>
敖西拉與兒子敖國和在牛棚的合照
邵武市政協(xié)供圖敖西拉的兒子敖國和今年84歲,從小喝牛奶長大的他身體硬朗。他說,福益華十分信任他的父親敖西拉,傳授他養(yǎng)牛、選牛的知識技能。有一年的夏天,邵武山洪暴發(fā),敖西拉不顧生命危險,在洪水中把十幾頭奶牛救起。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奶牛養(yǎng)殖事業(yè)漸入正軌。“因為牛奶增強體質(zhì)的功效顯著,奶牛業(yè)也逐漸在邵武城內(nèi)發(fā)展起來。”蔡幼群說,在福益華影響下,到1920年,邵武飼養(yǎng)奶牛由原來的3戶擴大到7戶,數(shù)量也大大增加。福益華飼養(yǎng)的雜交奶牛,不僅發(fā)展到本縣的拿口等地,還逐步推廣到建寧、順昌、光澤以及江西黎川。
百年前的邵武烏石村,當時美國人夏天在此度夏。邵武市政協(xié)供圖養(yǎng)牛最困難的是防治牛瘟,福益華為此想盡各種辦法。他奔走于上海、南京之間,向奶牛場場主、獸醫(yī)、教授討教。他從一位醫(yī)生變成一個勇敢的“斗牛士”:先后使用山羊血清、兔子血清來弱化牛瘟的病毒。又反復試驗,從瘟牛提取膽汁,用1比1的甘油稀釋,給健康的牛注射,再注射少量瘟牛的血液,終于取得了很好的牛瘟免疫效果。
福益華飼養(yǎng)的奶牛邵武市政協(xié)供圖
福益華在美國去世后,美國報紙評價他是“牛瘟免疫的一位先驅(qū)”。他的兒子小愛德華曾說:“對那些知道愛德華的人來說,這句話太過簡練了。人們從中無法想象得到他鞋子上的牛糞,他皺皺巴巴的衣服上的斑斑血跡……”
04
邵武和鼓嶺的家
夏日的鼓嶺極美,放眼望去滿目翠綠,是極佳的避暑勝地。
福益華在中國的大部分時光是在邵武度過的,但鼓嶺在他的人生中有著重要地位。在這里,他遇見了一生摯愛,和家人在鼓嶺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鼓嶺的柱崗頂上,現(xiàn)在依然留有他們房子的舊跡。
1901年夏天,福益華在鼓嶺休假時,遇到了從美國來福州的梅·波茲小姐。為了取得梅的芳心,他說動要好的伙伴一起出資在鼓嶺上修建了一個網(wǎng)球場,邀請梅一起打網(wǎng)球,成為眾多鼓嶺故事中最為浪漫的一段佳話。
福益華為梅修建的網(wǎng)球場(資料圖片)
1902年9月22日,福益華與梅的婚禮在好友加德納先生的鼓嶺家中舉行。加德納先生主持了婚禮,加德納太太則張羅了婚宴?;楹螅冯S同福益華來到邵武,在樂德女子中學當老師,還在漢美男校上英文課。
兩年后,他們的大女兒茹絲、二女兒貝絲陸續(xù)出生。1912年,他們的小兒子小愛德華在鼓嶺出生。
退休后的福益華和梅邵武市政協(xié)供圖
福益華和梅一家在邵武留下了許多生活的印記。今日,當你走進邵武四中校園,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福益華與梅在邵武的舊居——一棟漂亮的西式風情建筑。這座建筑是福益華在1906年時建造的。
現(xiàn)在的邵武四中內(nèi),學生們朝氣蓬勃,西式建筑前的兩棵大榕樹郁郁蔥蔥。這些都是福益華不可能再看到的景象。
位于邵武四中內(nèi)的協(xié)和樓是福益華與梅的舊居邵武市政協(xié)供圖
早在1932年,隨著時局變化,福益華便離開邵武回到美國。離開自己奉獻了四十年的地方時,他非常戀戀不舍。小兒子愛德華曾寫下當時的情形——“當他再次回望邵武,縣城已經(jīng)在視線中消失了。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但他還是想再看一眼邵武……”
離開邵武后的福益華,再也沒能回來。但他如此熱愛中國,熱愛他曾工作、生活過的地方。晚年的福益華和梅住在波士頓,家人把二樓一間朝西的房間給了他們。因為“這是最靠近中國的房間”,福益華對此感到很幸福。
有人也問過梅:對那個遙遠的地方,你記憶最深的是什么?她說:“我想的最多的是我們的家。”
1960年1月22日,福益華在睡眠中平靜地過世。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我熱愛中國人民。”
《邵武四十年》中的描寫 李艷/攝
福益華在邵武和鼓嶺的故事,流傳在他的家族內(nèi)。福益華的小兒子小愛德華通過信件、與福益華的交談,重構(gòu)了他的一生,寫成著作《Beyond The Stones Arches》。這本書的中文版《邵武四十年》,2015年出版問世。小愛德華在書的序中寫道:中國是我父親的生命。2001年10月,在福益華離開邵武近70年后,他的孫女安娜一行人從美國來到邵武,探尋祖父在邵武的足跡,并將《邵武四十年》的英文原版書籍和一些照片贈送給馮一中。
孫女安娜(福義德)贈送給馮一中的英文原版《邵武四十年》 郭金銘/攝
聽聞邵武即將建成福益華主題展覽館時,馮一中將這些珍藏的物品慷慨地捐贈出來。即將開館的福益華主題展覽館就設(shè)在東關(guān)門外——福益華到邵武行醫(yī)治病的第一站,館內(nèi)將全方位展示他在邵武四十年的故事。
歲月如富屯溪水緩緩流逝,從不停歇。一轉(zhuǎn)眼,距離福益華離開邵武已將近百年。時光無痕,但在邵武、在鼓嶺尋蹤福益華的過程中,記者能真切感知到他留下的絲絲印記。
富屯溪邵武市拿口鎮(zhèn)一帶 陳偉凱/攝
邵武人在提到他時,依然尊敬地稱呼他為“福先生”;邵武城內(nèi)、鼓嶺上,有著諸多與他有關(guān)的建筑;更不用說他在邵武從醫(yī)、養(yǎng)牛帶給后世的影響……
“人民友好交往是國與國關(guān)系的源頭活水。”在中美建交四十五周年之際,福益華醫(yī)生的邵武四十年故事,他和后人與中國人民的友好交往,便是這句話的最好注解、最佳體現(xiàn)。(記者 王鳳山 李艷 陳夢婕 吳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