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小逸的夢想就是去澳大利亞留學 見習記者 仲茜 攝
在南京有這樣一群家庭,他們發(fā)起建立了一個“南京在家上學聯盟”QQ群,經常交流資源共享。當很多家長在費盡心思為孩子選擇名校時,這些家長寧愿舍棄工作,成為全職爸媽,陪著孩子在家里讀書學習。為什么他們會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他們在家又怎么教育孩子?這種做法到底值不值得?你會不會選擇在家教育孩子?教育專家對此怎么看?快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為何在家上學?
關鍵詞A
逃離“批量生產”注重個性培養(yǎng)
日前,記者見到了“南京在家上學聯盟”QQ群的成員張嘉銘一家和有“私塾女孩”之稱的袁小逸一家,8歲的張嘉銘和12歲的袁小逸第一次來到江蘇教育臺錄制《現在開講》欄目,舞臺上兩個小大人在聚光燈下顯得很鎮(zhèn)靜活潑,有說有笑,有問必答,看不出一點緊張和害羞。銘銘從小到大只上過半年的幼兒園,之后就像發(fā)明家愛迪生小時候那樣,在家上學,不去學校接受傳統教育。說起半年在幼兒園的生活,銘銘只記得自己總是整天哭,總是生病,沒有很快樂的回憶。當被問及是否想去學校上學時,銘銘立即搖頭說:“那樣壓力會很大,還是在家學習自由。”
而小逸也有同感,只上到二年級的小逸說學校上課教的東西自己都會,而重復的作業(yè)又太多,在學校總是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去年,11歲的小逸去體驗了初二學生的校園生活,壓力大、作業(yè)多、節(jié)奏快使得小逸大病了一場,可就是在缺課一個月的情況下,小逸期末考試的成績在全班仍處于中等的水平,當時班里同學普遍比她大4歲。小逸爸爸說,現行的教育因高考制度而只注重分數,學校教育因為考試這一單一的考核標準而變得死板單調,教學都變成“批量生產”,而不注重孩子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的培養(yǎng),這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都令家長不滿意,所以自己便辭職在家做全職爸爸,給女兒營造他理想中的成長狀態(tài)。
怎么在家上學?
關鍵詞B
邊玩邊學 到處都是學習場所
在家上學并不是就在自家屋檐下上學,整個社會都是學習的場所。與傳統的學校教學相比,在家上學可以自由寬松地安排課程,最大特點就是因材施教。銘銘每天都在家里讀書寫字,剛滿8歲的他已能夠通讀四書五經,喜歡莎士比亞,對歷史和軍事也很有興趣。銘銘媽媽介紹她的育兒經說,每個月她都會和兒子一起制定好教學計劃,每天上午學習文化知識,下午玩智力游戲、出去玩,有時也會上一些興趣輔導班?!氨热绾⒆酉矚g飛機模型,我們就經常帶他到國防園、博物館,給飛機分門別類,告訴他飛機飛行的原理,根據他的興趣進行進一步教育。”在銘銘的課程表上,更多的內容是去各種地方學習、游玩,與更多不同的人打交道,去工廠的生產車間學徒、去歷史遺跡考古、去圖書館閱覽群書,“正是這種開放式、多元化的賞識性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比同齡人更成熟更自信、知識面更寬?!痹怯⒄Z培訓機構老師的銘銘媽媽說。
小逸也通過在家自學目前已經掌握英、日、法三種外語,會彈鋼琴、拉小提琴,她的學習由全職爸爸陪伴指導。爸爸負責挑選初高中教科書,網購孩子有興趣的美國教材,在網上下載教育視頻?,F在小逸家已經發(fā)展成了“私塾”,小逸爸爸成了“私塾先生”,很多小朋友都愿意在小逸家住下,成為小逸的同學。每天,孩子們通過看碟、看視頻自學,有時還去企業(yè)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每天可供孩子們支配的時間很多,他們可以自己統籌安排?!睂τ谠诩疑蠈W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沒有考試,沒有分數,沒有考核標準,但小逸爸爸會根據孩子的興趣主動引導,以“賞識教育”的方式多鼓勵、多表揚,激勵孩子自發(fā)地鉆研、學習,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現狀如何?
關鍵詞C
選擇“在家上學”的還是極少數
舍棄自己的工作,成為全職爸媽,陪孩子一起在家上學,這種做法到底值不值得?你會不會選擇在家教育孩子?記者發(fā)現,如今在家上學這種方式正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效仿,他們成立了全國性網站“在家上學聯盟”。這些家長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不少還具有海外教育背景,從事著相對自由并且高薪的職業(yè),他們普遍對現行的教育制度抱有懷疑態(tài)度。在“南京在家上學聯盟”群里,就有六十多位群友,但群里只有不到十位家長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其余的群友都是持觀望態(tài)度。因為還沒有太多在家上學孩子成功的例子,群里不少家長都坦言,暫時沒有勇氣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
曾經是金領的何力行就是群里比較特殊的一位,“為了培養(yǎng)孩子,讓孩子快樂成長,我付出多少都愿意?!迸畠?歲時,何爸爸就辭職在家做全職爸爸,對于培養(yǎng)女兒他很有責任感和心得。與單純地灌輸知識和引導做人不同,何爸爸更注重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寓教于樂,從小只要女兒感興趣愿意學的,何爸爸都會耐心教,玩魔方、練跆拳道、練輪滑、打麻將、拼圖……“在我看來,孩子可以成績不優(yōu)秀,但一定要快樂”。
但在嘗試過在家上幼兒園后,何爸爸卻選擇了讓女兒在鼓樓一中心小學接受小學教育,而自己變成家庭輔導老師,配合、補充學校教學?!皞€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在家上學缺乏系統化、競爭性,孩子也希望參加學校的集體生活。”
家長疑惑
孩子未來如何規(guī)劃
家長張先生表示“孩子的學籍就是個問題,難道上了初中也在家學習?”
陶女士則更擔心孩子長大后的“出路”問題:“‘在家上學’的孩子長大以后恐怕只能選擇出國?!?/P>
不少支持在家上學的家長也有這方面擔憂,孩子沒有群體生活,缺少集體精神怎么辦?沒有了學校的文憑,孩子走上社會如何體現競爭力?如果沒有學籍,不參加高考,孩子在國內是不能上高等學校的。在家上學的孩子們未來的出路又在何方?太強調個性的他們將來是否能適應社會?這些疑問也是很多家長最終沒有選擇“在家上學”的原因。
而銘銘媽媽和小逸爸爸也清楚地意識到家庭教育有不少弊端,注意到要加強孩子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他們也讓孩子通過多參加集體活動,多結交朋友的方式來彌補這一缺失。
“我們只能多注重質量而非數量。”小逸爸爸說,不管怎樣,自己都是在努力嘗試中,及時改變調整,尋求更完善的途徑讓孩子能快樂成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談到孩子們的未來,兩位家長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從小就制定了計劃,要送孩子去國外讀大學。
專家觀點
“在家上學”不具備推廣性
在家上學可以實現個性化教育,讓優(yōu)勢教育資源關注到個人,但也存在不少弊端,何力行的教育實驗過程就說明了這一點。教育學專家張清羽分析說,家長辭職在家?guī)Ш⒆樱最I變保姆,環(huán)境變單一,這對孩子和家長的身心健康都不利,而且單憑個人之力,教育缺乏系統化、多元化,一旦教育失敗孩子和家長都會陷入焦慮,風險很大?!艾F代教育雖然有所缺陷,但對普及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質仍有巨大的作用。孩子的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自己教育孩子的家長如果能力不及或者對孩子的引導有所偏頗,對孩子的未來也許會造成負面影響?!绷硗猓诩疑蠈W投入的成本過高,需要富裕的經濟基礎做支持,普通人家可能負擔不起。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教授吳亦明也認為,讓孩子在家上學弊端多,不具備推廣性。特別是在家上學的孩子缺少同學、朋友,缺少學校教育中所傳遞的團隊協作的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以及組織紀律性。而這些都是將來孩子走上社會必備的能力。個人家庭式教育不能取代學校教育的所有功能?!安粷M現實的教育就選擇逃避,家長這樣的做法有些極端,去改變、適應、配合學校教育是不是效果更好?”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