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羊城晚報報道,13日至18日六天時間,陳賢妹處于“莫須有”的道德討論漩渦之中,無法抽離。她嘗試一次次地重復(fù)自己的心聲———總要有人去幫助,但聲音最終越來越微弱。
18日,陳賢妹的兒子阿兵在電話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陳賢妹在遭到媒體的“狂轟濫炸”后,覺得身體很不舒服,還特別去看了醫(yī)生,他正將母親送回清遠陽山老家。
陳賢妹的心情,也許可以用她女兒對記者們喊出的一句話描繪:“別再來騷擾我們了!”在一次意外的救人之后,在陳賢妹心中翻騰的最真實情感,我們猜不透。但從陳賢妹的回鄉(xiāng),我們可以知道,她最想要回的,是這幾天失去最多的安寧生活。
她得到了很多贊揚
事件發(fā)生后,網(wǎng)絡(luò)上對于陳賢妹的好評也是如潮而至。網(wǎng)友“陳美桃”評論說:“一場車禍,看到人性的善良和丑惡,形成強烈的對比。阿姨老了,滿臉皺紋,但心美……善良的心美比一切都重要……”
最直接的,是陳賢妹周邊居民對她的刮目相看。陳先生平日總見到陳賢妹在街邊與孫子玩耍,但沒有什么言語往來,這幾天,他遇見陳賢妹時也會頷首,“其實沒什么,只是想表達一下對她的敬意?!?/P>
她遭到了一些質(zhì)疑
近日,有媒體報道陳賢妹救人之后有眼紅的人爆出質(zhì)疑之聲,懷疑陳賢妹的舉動不過是為了炒作自己。社會輿論對這樣的報道感到震驚,周邊居民朱姨氣憤地對記者說道,陳賢妹一把年紀(jì),出名能“圖個啥”?
面對質(zhì)疑,陳賢妹的兒子很是憤怒。阿兵告訴記者,他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中有一半交給母親。母親絕不會為了金錢或者出名而去救人?!八B報紙都不會讀,出名了會給她帶來什么影響呢?”
但事實是,事件的影響仍在發(fā)酵。評論員司馬春秋表示,發(fā)出質(zhì)疑聲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人,并不值得評價。“畢竟言論自由,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P>
她失去了更多安寧
之前,陳賢妹每天6、7點鐘起床,忙活完一家人的早餐,然后帶著孫子上班。接著去給店鋪員工買菜煮飯。下午她休息一下,5點鐘將孫子從幼兒園接回來。日復(fù)一日的生活很是簡單。
如今,陳賢妹每天應(yīng)付數(shù)不清的媒體、熱心人,就連她的鄰居看著都覺得煩了。兒子阿兵說,房東對記者采訪很是不滿,“如果我?guī)闳ノ覀兗?,搞不好他要趕我們出來的?!?/P>
18日晚,阿兵與陳賢妹已經(jīng)踏上了回老家陽山的歸途……
陳賢妹的電話隨之關(guān)機,眾多的記者終于找不到她了。在看過大城市的喧囂與躁動之后,這個淳樸的農(nóng)村人,踏上了回家路。在那里,有一直不愿到城市生活的丈夫和簡單的田園生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