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人民日報
海都網(wǎng)-海峽都市報訊 這兩年,每次稅收新政出臺,總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的波瀾?!度嗣袢請蟆纷蛉湛闹赋?,百姓對稅如此“敏感”,甚至“焦慮”,主要原因在于稅收快速增長的同時,居民收入?yún)s增長緩慢。文章提出,消除社會上的“稅焦慮”,最關(guān)鍵的一條,就是盡量減輕居民的稅負。
文章稱,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不少減稅的大動作,比如取消農(nóng)業(yè)稅,多次調(diào)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等,但百姓對稅收仍感焦慮。這里面,有對稅收知識的不了解,使公眾對一些稅收政策存在誤解,但引發(fā)“稅焦慮”的最主要原因,還是稅收快速增長的同時,居民收入?yún)s增長緩慢。今年前8個月,全國財政收入超過8萬億元,全年有望突破10萬億元。財政收入增速遠遠跑贏GDP增速,而居民收入的增速卻趕不上GDP增速,導致財政收入占GDP份額不斷提高,而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卻呈下降趨勢。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國通脹水平一直處于高位,消費支出增加使日常生活壓力加大。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稅收政策的變化會更敏感,對個人的稅收負擔也會更在意。
文章提出,消除社會上的“稅焦慮”,需要多方努力、做好工作。其中最關(guān)鍵的一條,就是盡量減輕居民的稅負。個稅改革得到了社會肯定,那么其他方面還有沒有減稅的空間?比如,在汽車已經(jīng)開進尋常百姓家的今天,圍繞汽車的各項稅費能否來一個大清理?在減輕百姓稅負的同時,還應進一步增加財政對各項民生事業(yè)的投入,讓老百姓從每天的生活中,切實感受到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好處。與此同時,加大稅收對二次分配的調(diào)節(jié)力度,對低收入群體增加補貼和保障。這樣,百姓“怕稅”、“煩稅”的情緒才會得以緩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也會更加健康和諧。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