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普遍中文水平比日文要高,常常毫不掩飾地表達對中國的支持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自己不會忘記,也教導子女不要忘記中國的恩情
“開拓團”的后裔轉(zhuǎn)變成“日本籍中國人”,源于中國百姓和政府的以德報怨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在大阪中國總領事館設置的靈堂前,一個普通日本老人讓吊唁者感到了深深的震動。
這個謝了頂?shù)睦先嗽诼愤吪腔?,似要進來又不進來的樣子,竟然達到兩個小時之久。最終,他鼓起勇氣走進靈堂,臉色卻越來越紅,步子越來越慢,直直地望著吊唁的祭臺,一言不發(fā)。
突然,老人丟掉拐杖,撲通一聲跪了下來,重重地磕了一個頭,豆大的淚珠就開始順著他的眼角流淌下來。旁邊的人都有些吃驚,領事趕緊上來拉老人,卻拉不起來,只是磕了一個頭,又一個頭……大家終于將老人拉開。 他飛快地叨念起來,日語混雜著中文的詞句。他說的是: “中國遭了災難,我該來報恩,可是我沒有錢,我沒有能力,就讓我磕個頭吧!”
拉著領事的手,老人似乎是下了非常大的決心,張開手心,把一張汗水浸透的一千元日元紙幣遞了過去。原來,這位老人是領日本政府救濟金的“生活保護者”。按照日本法律, “生活保護者”不允許有存款,定期要接受福祉部門的檢查,不可以任意出門旅游,如果有收入則從其救濟金扣除同樣金額,是日本社會最為底層的階級。
老人哽咽道: “就收下我這一點錢吧,我是沒有錢沒有能力的人,‘生活保護’的錢只是讓我吃飯的,這是我一天的飯錢,這個錢不犯法。讓我今天一天不吃飯來報一點恩情吧!”不顧領事的推辭,老人執(zhí)拗地強把這一千元紙幣留下來,力氣大得驚人。
這個日本老人為何要這樣動感情?他和中國有怎樣的淵源呢?
“日本籍中國人”的緣起
原來,他是當年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的“開拓團”的后代,卻在中國長大。如他們這樣的日本人,在日本被稱作“中國殘留邦人”,加上其二代、三代家庭成員,總數(shù)可達10萬人。他們普遍中文水平比日文要高,常常毫不掩飾地表達對中國的支持,并以“日本籍中國人”自居。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自己不會忘記,也教導子女不要忘記中國的恩情。
那一天,來吊唁的“日本籍中國人”及其后代絡繹不絕。其中,大阪賀英醫(yī)院院長古賀英子女士的發(fā)言是這樣的:“中國四川大地震殘酷地奪去了很多同胞的生命,我們今天來的人大多數(shù)在中國長大,中國是我們永遠的故鄉(xiāng),我們離祖國越久,對祖國的愛戀越深。這些天我們每天都是邊流眼淚邊為祖國募集捐款,現(xiàn)在我們在東瀛為在地震中不幸失去生命的同胞祈福。”
其實,在中國每一次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總能夠在日本的輿論中注意到這些“日本籍中國人”關切的聲音。他們和普通的中國人一樣關心著長江的洪水,痛斥著臺獨,期待著中國和日本和平友好地相處。大阪中日友好促進會的西天德芳先生就是一名“日本籍中國人”的后代。
是怎樣的恩情,使如此多的日本人從心底以中國人的“同胞”自居,把中國視為另一個“祖國”,并幾十年如一日傾注下深深的感情呢?
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是一件很令人疑惑的事情。因為,大部分“日本籍中國人”出自日本殖民者于上個世紀30至40年代在我國東北建立的所謂“開拓團”。如果上溯歷史,很容易發(fā)現(xiàn),“開拓團”是日本侵略中國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個不光彩的殖民組織。
日本侵略者于“九一八”事變后侵占我國東北過程中,遭到我國軍民的頑強抵抗。為了真正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日本陸軍省、拓殖事務省以及關東軍不斷制定移民東北的計劃,組織日本國民到中國東北地區(qū)組建“開拓團”,開展殖民活動,并試圖借此改變東北的人口比例。
1937年7月,日本制定了“二十年百萬戶移民計劃”,并把移民定為日本的國策。到1945年初,日本向中國派遣的開拓團總數(shù)達到了33萬多人,通過無償強占或以極低廉的價格強迫收購中國人土地,建立殖民據(jù)點860多個。他們不但參與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中國的掠奪,也直接作為半軍事?lián)c對東北抗日聯(lián)軍等抵抗武裝進行作戰(zhàn),一些開拓團成員的罪行與真正的侵略軍一樣令人發(fā)指。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