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中國航母平臺離港進行海試只是一個開始,從海試到航母最終形成戰(zhàn)斗力這中間需要多長時間?軍事專家表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各個系統需要“磨合”
昨天離港進行海試的是中國首艘用于科研訓練的航母平臺。按照試驗計劃,首次出海試驗時間不會太長,返回后將繼續(xù)在船廠進行改裝和測試工作。
據了解,昨天開始的出海試驗應該歸屬廠方進行的測試。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杜文龍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從大型水面艦艇的建造看,一般包括下水、試航、服役三個大的階段。下水是船體結構完成就下水,在船體上面裝東西,那叫舾裝;這些裝完了以后,然后去試航。
杜文龍說,廠方的測試側重于航母本身物理性能,能不能轉?能不能走?工作狀態(tài)如何?主要是測試航母硬件設備能否正常運轉;軍方的試航主要是進行艦載機、預警機等與戰(zhàn)斗力功能緊密相關的測試。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李杰大校表示,航空母艦是一個復雜的作戰(zhàn)系統。作為大型水面艦艇,交付科研、試驗、訓練使用后,不僅艦上各類裝置、電子系統、武器系統等需要調試,軍艦內部各個系統之間需要磨合,與編隊中其他艦艇的協同需要訓練,艦載機飛行員訓練、艦機協同等都需要較長時間完成。
形成戰(zhàn)力有五大要求
軍事專家尹卓表示,中國航母形成戰(zhàn)斗力的時間關鍵是在人的訓練上,裝備已經備齊,關鍵是艦載機飛行員的培訓。這個培訓的一個周期從零到新飛行員出爐大概是要三年的時間。新飛行員還要在艦上進行起降,在艦上進行帶飛需要三年,然后他自己要在艦上進行訓練。放單飛,需要一年時間。共計大概需要4年的時間。
另外,夜航是航母訓練的難點科目。尹卓說,艦載機飛行員能夠夜航的,夜間能在艦上著艦起飛的占整個飛行員總數的60%到70%,另外的人永遠都不能夜航。
航母要正常運轉,不是簡單的事情。在有限的空間內如何擺放飛機,如何維修,如何對飛機加彈、掛彈、加油,這一套保障設施,指揮人員必須熟練掌握。航母形成編隊能力需要長時間的磨合。即使航母能夠起飛,還有周邊屬艦的配合,比如要演習防空、演習反潛、演習對陸攻擊和對海攻擊等。另外還有信息的相互交流。
從法國的經驗來說,完全形成一個編隊大概需要10年時間。據尹卓介紹,航母形成戰(zhàn)斗力的標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航母的適航性問題解決;各種作戰(zhàn)設備和電子設備等正常使用;艦載機能夠平穩(wěn)起降;航母能對艦載機起降和各類作戰(zhàn)行動實施指揮;護航艦艇編隊能夠對航母有效實施支持。
艦載機或將飛奔相會
艦載機是航母的靈魂。如果首次試航,艦載機不能著艦并起飛的話,艦載機將會以何種形式亮相?據預想,最有可能的就是航母先到達海試區(qū)域,艦載機從陸地起飛直奔航母而去,在預定海域和航母相會。
除了艦載戰(zhàn)機,預警機也是航母上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根據人民網軍事記者的描述,8月5日,中國海軍直-8預警直升機曾飛臨我國第一個航母平臺上空,在飛行甲板上進行著艦演練。
根據推測,在首次出海期間,正在研制中的殲-15艦載殲擊機未必會上艦進行起飛和著陸訓練,登艦的可能會是艦載直升機。(N國際先驅導報 央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