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
“以前地方政府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其實地方政府隨時可以讓他們死,只需一個簡單的動作——拉下電閘,為何沒這么做?是因為他們也有所需。” 上述那位“地條鋼”老板告訴經濟ke。
沒錯,曾經“地條鋼”也是當地經濟發(fā)展的“功臣”。
江蘇省新沂市雙塘鎮(zhèn)一位官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新沂所有小鋼廠均未取得合法手續(xù),用地手續(xù)都是臨時性的,也沒有污染防治設施。但這些國家明令禁止的“地條鋼”廠卻全是市里和鎮(zhèn)里招商引資企業(yè),招商政績關系到一些領導的“烏紗帽”。雖然群眾對這些鋼廠意見大、投訴多,曾多次希望鎮(zhèn)里采取措施關停鋼廠,但鎮(zhèn)里領導就是頂住不辦,聲稱一旦停產就會給企業(yè)造成損失,其實是一些領導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
這一說法,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華達公司違法違規(guī)行為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中,也可以得到印證:“2013年徐州市決定取締華達公司,但新沂市、瓦窯鎮(zhèn)(企業(yè)所在地)政府弄虛作假、逃避取締;2015年新沂市決定關閉華達公司后,瓦窯鎮(zhèn)黨委、政府以各種理由說情,拒不關停;瓦窯鎮(zhèn)政府甚至將華達公司視為財政支柱企業(yè),多次授予該公司所謂’特別貢獻獎’”。
對于缺少稅源的蘇北鄉(xiāng)鎮(zhèn)來說,幾乎每個落戶的“地條鋼”廠每年都會貢獻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稅收。因此,這些通過招商引資到蘇北去的“地條鋼”企業(yè),只要政府打擊,就有“內部人士”通風報信,趕緊停止生產,佯裝關幾天,等檢查人員走后再開工,儼然形成了“生產-打擊-保護-停工-再開工”的利益鏈條。
“唐僧肉”
“地條鋼”企業(yè)不僅給基層官員帶來了招商引資政績,還為各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經濟ke在采訪中了解到,有的官員入股了“地條鋼”企業(yè)參與分紅,更多的則是直接對“地條鋼”老板吃拿卡要,進行權力尋租。有江蘇省質監(jiān)部門官員透露,涉及“地條鋼”生產流通的各類監(jiān)管者,包括供電、質監(jiān)、環(huán)保、工商、鎮(zhèn)政府等,部分執(zhí)法人員“雁過拔毛”。
由于監(jiān)管對象是違法生產的“地條鋼”企業(yè),老板本身就通過游走在灰色地帶以獲得生產經營空間,這種執(zhí)法監(jiān)管極易形成尋租,所謂“水過地皮濕”“過手都留油”。“這些潛規(guī)則及關系運作,’地條鋼’老板都懂,如果這個老板‘不會來事’,他在當地連一天也生存不了。”
更可笑的是,這一條利益尋租的鏈條甚至延伸到了某些“假記者”,“送錢封口”變成了約定俗成的“潛規(guī)則”。
經濟ke在江蘇采訪“地條鋼”時就曾遇到了一次相當尷尬的經歷——
那是在江蘇邳州的達戴莊鎮(zhèn)。經濟ke一行三人在一家“地條鋼”廠門前敲門,里面突然從緊閉的鐵門下方扔出四五張百元大鈔。正當經濟ke困惑時,一位路過的村民反問道,“你們是記者吧?為什么不撿起走???這是鋼廠老板給你們的辛苦費,最近鋼廠效益不好,只能給這么多了,記者來了都是這樣的。”
有“地條鋼”老板則向經濟ke抱怨說:“有時一天要來五六撥自稱是哪哪媒體的記者,弄得我們精疲力竭、壓力山大、難辨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