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對吳孟超的醫(yī)患關系和父女關系的描繪也獨具匠心。他不顧醫(yī)界的常習,執(zhí)意要親自給女兒主刀,把女兒視同他千千萬萬的患者之一,呈現了這位醫(yī)學大家非凡的情懷和魂魄。
上海的電影人跟蹤拍攝吳孟超的題材已歷時幾十年,紀錄片和故事片都涉獵了。上影集團應該充分運用積蓄的素材和經驗,創(chuàng)作拍攝一部電視連續(xù)劇,更豐富完整地展示吳孟超的人生和情懷,這是很有現實意義的。(酈國義 上海文化發(fā)展基金會秘書長)
通過藝術手段達到審美價值,產生教育意義和社會價值
以吳孟超院士為原型拍攝一部人物傳記影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觀看影片之后,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優(yōu)秀傳記作品。
觀片前,我也有一些想象,就是面對吳孟超院士,創(chuàng)作團隊究竟會怎么拍?看完影片,我覺得整個創(chuàng)作是成功的,影片緊緊地抓住了我,使我這個熟悉吳孟超院士的觀眾也被影片的敘事所吸引。吳孟超院士人生經歷中,有很多故事和事跡,可能都能夠成為這部傳記片要追蹤的內容。但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電影,采用了一個橫截面,就是他后來在上海建設肝膽中心、攻克科研難關的這一時期,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展示,這個角度的選擇構成了影片的主線。同時,在主線之外,又搭建了幾重敘事角度,比如說師生關系,醫(yī)患關系,父女關系,這三個關系圍繞著主線展開,構成了影片敘事的豐富性和多元色彩。把一個心系國家、心系人民的科學家的情懷、追求立體呈現出來。這種敘事維度的選擇,不同于一般成長性的傳記片,同時又非常集中,能抓住觀眾審美心理。
電影取名《我是醫(yī)生》,平淡、從容。大部分場景在真實的醫(yī)院拍攝,而無論是主演還是其他演員,表演上可以說達到了神似,尤其是在手術室的表現非常逼真,有記錄的感覺。這是編劇和導演高超的地方,既表現了醫(yī)生工作的特點,特別是吳孟超院士工作的特點,也表現了充分的生活氣息,他既是一個醫(yī)術很高超的大科學家,又是一個有普通人生活的一面,這就讓觀眾更加容易理解、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