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妮的單位提供每年6000元租金的青年公寓,她不是沒有考慮過。單位在北三環(huán),但公寓在南邊的大興,地鐵倒公交,上班往返需要4個多小時。她覺得遠(yuǎn),而且需要“排隊(duì)”,她們這年入職的還沒有人能排上。她最羨慕的是在另一家媒體工作的男同學(xué),他和張妮幾乎同時入職,但3個月后,同學(xué)的單位提供了宿舍,讓他的 房租占工資比例,從原本的三分之一,陡然降到不足三十分之一了。
和梁俊比起來,同在北京打拼的曾甜甜手頭寬裕。這個本科就讀于國內(nèi)一所“985工程”重點(diǎn)高校的女生,在美國取得碩士學(xué)位后到北京一家央企工作,每個月租房開支2400元,占工資的20%~25%。
在她看來,住的條件“會直接影響自己的工作狀態(tài)、工作效率和未來賺錢的能力”,所以租房花銷高一點(diǎn)兒還能接受。
曾甜甜租的房子在東三環(huán),三家人合租,步行上班20分鐘左右。在這個9平方米的房間里,她笑稱“不用穿拖鞋”。“因?yàn)樵诖差^坐著,坐上床,轉(zhuǎn)個身,就到門口了。”她說,房間里一床、一桌、一衣柜,其余空間連擺個衣架都不夠。
她 笑稱,“雖然我租的房子小,但是我們‘輩分’高。”這套房子建于20世紀(jì)70年代,整套房子大約40平方米,被隔成3個臥室。除了曾甜甜住的屋子,另兩個 分別是10平方米和13平方米。“客廳就是一個走廊,廁所加廚房大約有5平方米。”她坦陳,自己的收入在剛?cè)肼毜耐轮兴惚容^高的,她所在的單位,畢業(yè)生剛進(jìn)來時的薪資是五六千元。租房前,她也咨詢過周圍的同事,他們大都會選擇合租,房租在兩千多元,很少有超過3000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