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校園代理還來簽合同,后來只需填填資料,有的平臺甚至資料也不用填,打個電話就給放錢”,小于向記者透露。
因為“借錢”如此“輕松”,自第一筆錢以后,小于就一發(fā)不可收拾。“借錢”多了,部分網(wǎng)貸平臺加強管控,中介就適時向她介紹一些所謂的“放貸人”。“放貸人”審核條件更為輕松,并且提供多種放款方式,但周利率達到30%,“有 些 放貸人還索要了(裸條)擔保”。
不知不覺中,與她有“貸款”往來的網(wǎng)貸平臺及放貸人達到59家,貸款本金共計30萬元。經(jīng)過幾個月的“滾雪球”,現(xiàn)在本息已經(jīng)達到50多萬元。
“不是所有借來的錢都是消費了,其中很大一大部分錢用于‘拆東墻補西墻’式的‘以貸養(yǎng)貸’”,小于告訴記者,因為高息, 只要 開始借錢,借款人就會陷入這種無可自拔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