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節(jié)氣的含義是什么?立夏節(jié)氣圖片 立夏具體幾月幾日幾時
?、?日21時25分,立夏。②立,建始也;夏,假也,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③自此,日照漸長,溫度升高,雷雨增多。④立夏并不意味著“入夏”,東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區(qū)才剛剛入春。⑤飲食宜以清淡少鹽食品為主,多吃蔬菜和水果。(來自人民日報)
二十四節(jié)氣在時光田埂上飛奔,一晃“余春只有二三日,殘紅一片無尋處”,春天的花事匆匆謝幕,“門外無人問落花,綠色冉冉遍天涯”。留春春不住,春去苦匆匆,“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人們帶著惜春的傷感,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
在這送春迎夏的神圣儀式中,“立夏將離春去也,幾枝蕙草正芳舒”,不知不覺就在一片蔥蘢中進入了“綠樹陰濃夏日長”的大好光景!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表示即將告別春天,孟夏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生長旺季的一個重要節(jié)氣。
《禮記·月令》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在這時節(jié),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民們翻松泥土,王瓜的蔓藤和鄉(xiāng)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
春爭日,夏爭時。立夏前后,種瓜點豆。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后收成關系密切。農諺說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掛。”這時節(jié),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進入了大忙季節(jié),各地充分利用晴好天氣抓緊插秧,有“立夏種半田”之說,同時注意抓好田間管理。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村居即事》詩中曰:“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采了蠶桑又插田。”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后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立夏時節(jié)春花作物進入黃熟階段,對已成熟的春花作物,要及時搶晴收割。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jié)氣,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
在民間有立夏稱體重、吃蛋、飲茶等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病災纏身。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
從養(yǎng)生的角度看,立夏后,人體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在養(yǎng)心。在“立夏”之季要做好精神養(yǎng)生,做到神情安靜、笑口常開、自我調節(jié)、制怒平和。繪畫、書法、聽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都可以調節(jié)精神,保持心情舒暢。
夏到哪里,哪里就會鋪上滿眼的綠,萬物蓬勃,葳蕤蔥蘢,草木郁郁,夏花絢爛,夏果累累。( 宋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