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北京時間7月7日10時38分將迎來小暑節(jié)氣,此時節(jié),溫風已至,暑氣正濃,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炎熱季節(jié)。
小暑,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一個節(jié)氣,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我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jié)。
小暑“食新”的習俗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人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懇請保佑風調(diào)雨順。并將新打的米磨成粉,制成各種美食,與鄰居鄉(xiāng)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愿。
小暑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1、吃三寶。“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yǎng)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民間在這個時節(jié)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2、食新(食辛)。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nóng)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jù)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jié)后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3、黃瓜+煮雞蛋。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4、吃餃子。伏天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tǒng)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5、吃面。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肚G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yīng)“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