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普通話?泉州木偶說什么話
海都網(wǎng)—海峽都市報訊 不說閩南語的木偶劇還是不是泉州木偶?
為了這個問題,海角五號(http://www.ihaij.com)/觀點PK臺的網(wǎng)友們鬧騰了好幾天。這事兒源起自一則新聞:泉州市木偶劇團與上海戲劇學院聯(lián)辦首屆提線木偶本科專業(yè),面向全國招生,要求普通話標準(本報8月9日A32版曾作報道)。有網(wǎng)友不樂意了,說這是舍本逐末,失了自己的底線。也有網(wǎng)友覺得這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應當支持。兩幫人在論壇上你一言我一句,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眼看著網(wǎng)友們就要掐起架來,記者趕緊請了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來“救火”。提線木偶本科生不說閩南語,忘本還是求發(fā)展,且看王團長怎么說。
反方:木偶劇不說閩南語 忘本!
“琉瑭戴是好貨”:要求普通話標準,那以后木偶戲是要脫離泉州?脫離閩南文化?那樣木偶戲還是木偶戲嗎?
“有閒來坐”:放棄閩南語,就是舍本逐末,請在做任何創(chuàng)新時保住底線。
“有閒來坐”:什么是創(chuàng)新?那種講普通話講英語的所謂木偶戲,是不是還要掛上“泉州木偶”的名號?
“一無所有我的天空”:南音之所以迷人,正是因為它的古老、傳統(tǒng)、堅韌。泉州木偶早就有它文化語言地域屬性,形式可以稍加變化,但本質不能變,閩南語就是它至關重要的本質屬性。一個戲種發(fā)展到要改變自己原有的語言系統(tǒng)去迎合觀眾,那這個戲種要么就是要滅亡,要么就是對自身極其不自信。
正方:適應市場求發(fā)展 創(chuàng)新!
“Hannah-OwO-”:提線木偶戲難道不可以在保有原來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嗎?不能適當?shù)赜闷胀ㄔ拞??不融入新元素如何發(fā)展?
“Hannah-OwO-”:創(chuàng)新就是在原有的傳統(tǒng)劇種上創(chuàng)作出新的形勢的劇種!現(xiàn)在很多外地觀眾聽不懂閩南語,多種語言演繹,滿足不同的觀眾不同的需求,要求普通話標準也無妨。
“Hannah-OwO-”:為什么不叫?黃奕缺的《馴猴》一句臺詞都沒有不也是泉州提線木偶嗎?
“MR斷流”:兩條路都要走吧,舊的劇目要保留傳統(tǒng),要學好。新的東西要發(fā)展,讓觀眾看得清楚和明白。一個劇種的生存發(fā)展得適應市場的需求。要求普通話標準,無疑是想把市場擴大,拓展演出空間。木偶戲不只代表泉州,也代表著中國,將要走向世界!
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
融匯兩種語言 不忘本地走下去
劇團出去演出,外地觀眾聽不懂臺詞,表演者和觀眾形成不了很好的互動,這個問題已經(jīng)困擾劇組40多年了。此次招生要求普通話標準,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新血液的加入,能拓展劇團的演出空間,適應外地市場,同時,也有利于帶動“老將”說普通話,提高整體的普通話、外語水平。
確實,這25名新生并不會學習閩南語,但他們只是對木偶劇團的一個補充。劇團現(xiàn)有成員除去離退休的20多人外,還有50人,25位新人不足全員的三分之一,劇團的中流砥柱仍是那些原汁原味的藝術家。也就是說,只有部分木偶劇是用普通話表演的,閩南話表演仍是根本、是精髓。
之所以在上海辦學,除了這座國際大都市有著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圍外,泉州本地生源枯竭也是一大關鍵。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王景賢已在心中畫出了一張宏偉藍圖。倘若能得到本地教育部門的支持,在開設提線木偶本科專業(yè)的同時,還將會實行“八年一貫”制:招收泉州本地小學畢業(yè)生,在接下來的8年內(nèi),不但讓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讓他們學習提線木偶劇的知識,把他們培養(yǎng)成精通閩南話、普通話、外語的提線木偶傳承人。
泉州提線木偶劇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會一直堅守“立足傳統(tǒng),扎根地方;放眼全國,胸懷全球”的信念,不忘本地走下去。(海都網(wǎng)記者 魏珊實習生 翁萍萍)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