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狗情”一審判決后,記者第一時間拿到了判決書,并聯(lián)系相關法律專家進行點評。因此案涉及多種網絡行為,包括時下BBS(社區(qū)論壇)、微博上廣泛存在的“復制粘貼,跟帖回帖”等內容的界定,不少專家都認為此案對“網絡行為的規(guī)范性”具有導向作用。在判決書寄達后,根據(jù)其具體內容,法律專家解讀了其中的三個看點。
1“個人信息” 如何界定?
法律專家認為,一般“個人信息”指的是身份證、銀行賬號等核心信息,“人狗情”案件中網友泄露的是黎女士經營的店鋪及車牌號碼,“這也是開庭期間網友律師最大的辯護理由,認為店鋪、車牌并沒有泄露出黎女士具體的身份信息?!表樀聟^(qū)政協(xié)委員、法律專家蘇用和說。
最終法院判定:“雖然網友討論均未明確提及黎女士的真實姓名和準確詳細地址,但綜合網絡論壇討論對象的信息資料,原告本人的真實信息與其基本相符,作為一般的當?shù)鼐用裉貏e是熟悉認識原告的人,極易將網絡討論的對象與原告聯(lián)系起來。
蘇用和說:“從判定可以得出結論,只要能有效指認真實個人身份、讓其名譽受損的信息,都屬于‘個人信息’或者稱為‘個人隱私’。”
2 道聽途說“鎖定” 肯定違法
“人狗情”民事案具有十分顯著的網絡行為特征——先有人在網上開啟話題,眾網友隨即“人肉搜索”?!安皇钦f‘人肉搜索’就肯定違法,但沒有事實證據(jù),根據(jù)道聽途說就進行搜索,并共同討論進行‘鎖定’,這肯定是違法行為?!碧K用和說道。
法院判決明確指出,“網友的個人觀點和評論綜合在一起,共同將討論事件的對象指向黎女士,導致黎女士的名譽受損……網友將討論對象指向黎女士都具有極大的推動和導向作用。而且,被告在公安機關的詢問筆錄中亦承認其指向的對象是其本人認識的經營家具材料的黎女士。因此,被告的發(fā)帖行為是導致原告名譽受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P>
3 “跟帖回帖” 怎樣判罰?
“人狗情”案件涉及近10名網友的多種不同網絡行為。其中,被告一因為首先泄露黎女士車牌和經營商號信息,判罰最重,需賠付5萬元;而被告二情況特殊,這對夫婦是妻子社區(qū)論壇賬號沒有下線,丈夫用了其賬號跟帖回帖討論,最終導致雙雙成為被告。
法院認為,妻子擅自將賬號交丈夫發(fā)帖導致侵犯他人名譽權,“應該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不過因為這對夫妻只是“跟帖回帖,復制粘貼”,最終“酌情考慮”,需賠付5000元以及登報道歉。
“法院對網絡的具體行為判定界定還是很準確的,跟帖回帖與主動發(fā)個人敏感信息性質不一樣,不應該同等判罰;不過,判罰輕判罰重,都表示要承擔法律責任,所以即使是輕微的網絡行為,也要小心不要跨越法律邊界,否則就應承擔法律責任。”蘇用和解釋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