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考考場外等待的家長們
N中國新聞周刊
核心提示:
10月29日下午,部分非京籍隨遷子女家長共同起草的《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公布。方案建議,應“取消高考戶籍限制”,依據(jù)學籍和父母經常居住地等標準來認定高考報名資格。這被視為“異地高考”的民間方案。此前,包括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等高校專家在內的15位公民,聯(lián)名向總理上書,呼吁取消有關“學生在戶籍所在地報名參加高考和招生”的規(guī)定,并恢復全國統(tǒng)一高考。
有論者樂觀期望,“學者上書”和“民間方案”或能倒逼高考制度甚至是戶籍制度的變革。但教育部對此的回應則是正在調研,尚無時間表。
2億流動人口的尷尬
子女留守、隨遷,任何一種選擇都會付出沉重代價
1996年,桃源(網名)夫婦倆從山東來北京發(fā)展,不久便購置了房產和汽車。1999年,桃源的孩子也跟隨來到北京就讀小學,從小學一直念到高三第一學期,今年3月回到老家中學就讀準備高考。由于北京和山東的教材不一致,這位在北京讀書時還是班上前十名的孩子,在2011年山東省高考中,只達到當?shù)乇救浫》謹?shù)線。而孩子昔日的北京同學們,卻紛紛拿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小學和初中就學的人數(shù)已達997.1萬。在中國的農村,尚有未能隨遷的留守兒童約5800萬。
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現(xiàn)有2.2億人離開戶籍地遷居異地工作和生活。這些人以中青年居多,如果結婚生子,他們的孩子即“流二代”要么被留守在戶籍地,要么隨遷,但隨遷最終還是需要面臨在讀初三時是否回戶籍所在地的抉擇。任何一種選擇都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孩子不回家讀初三參加中考,將不能在戶籍所在地獲得學籍,也就不能參加四年后的高考;如果選擇回去,就必須承受至少四年的骨肉分離,留守兒童問題凸顯;如若舉家回遷,工作難找,全家生活又成問題。
5萬中產家長維權
教育黑幕這個口子需要有人撕開,不管撕得對還是不對
桃源擁有“北京居住證”即所謂“北京綠卡”,根據(jù)北京市引進人才的相關規(guī)定,擁有北京居住證的外地人可以在一定期限內轉為北京戶口,而在轉為北京戶口前,享受與北京戶籍一樣的同城待遇。
爭取隨遷子女高考權利的志愿者,首先就來自這些“綠卡族”家長。他們自稱“關注教育公平志愿者”,擁有一個網站(www.jiaoyugongping.com)作為維權的平臺。他們的例行工作是街頭或網上簽名和每個月最后一個周四去當?shù)亟逃块T和國家教育部遞交呼吁書。截至目前,這些志愿者已經征集到簽名達51000人次,已連續(xù)16次向教育部遞交呼吁書和建議書。
這些家長多為有房有車的中產階層。在流動人口中,那些富賈直接將孩子送去了國外,而收入不高的農民工則被迫將孩子留守在戶籍地。
志愿者的努力并非沒有成果。北京小升初取消戶籍限制就是例證。2010年5月份,北京市政府廢除了1986年制定的《中小學學生學籍管理辦法》。隨后北京各區(qū)陸續(xù)表態(tài)把非京籍學生也納入電腦派位范圍,外地子女就此進入北京公立學校接受義務教育。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副主任梁文永稱:“希望這個(教育)黑幕要有一個口子,這個口子需要有人撕開,不管撕得對還是不對?!?/P>
異地高考方案沒有時間表
家長們嘆息:孩子們已經等不起了
10月24日,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何海波等15人以公民身份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寫出建議書,建議取消分省命題,恢復統(tǒng)一高考,廢止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guī)定》關于高考戶籍限制的規(guī)定。
多位專家表示,對于取消高考戶籍限制的要求在教育部是可行的,但壓力更多的是來自地方政府。教育部一位人士透露,年底教育部或將出臺新的方案,學籍取代戶籍將成為未來報考的重要依據(jù)。但在現(xiàn)有的分省高考和錄取體制下,存在“高考洼地”,一旦放開高考戶籍限制,可能會造成大量的人員流入京滬穗等大城市,產生大量的“高考移民”。
為此,民間方案建議,“隨父母在經常居住地上學,至高中畢業(yè)3年以上連續(xù)學籍的,高中畢業(yè)即可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和錄??;北京、上海兩地,隨父母在經常居住地上學,至高中畢業(yè)有連續(xù)4年以上學籍的,高中畢業(yè)即可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和錄取?!边@個過渡期的方案,被批評為是在用新的不公平代替舊的不公平。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熊文釗稱,最終要依賴于實行全國統(tǒng)一高考,才能消除本地人擔心的“高考移民”,也只有實行全國統(tǒng)一高考,才能使教育主管部門在公共政策的選擇上有可行性。
教育部一再回應,正在調研相關問題,但沒有時間表。桃源傷感地說:“孩子們已經等不起了?!备鶕?jù)2007年全國婦聯(lián)的調研報告,留守兒童57%以上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多聽民意
本期主持 謝秋蓮
“學者上書”和“民間方案”能倒逼高考制度甚至是戶籍制度的變革嗎?情況恐怕不容樂觀。事實上,關于流動人口子女的異地就學、異地高考問題,這幾年幾乎年年提。去年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也提及要解決試行異地就學、異地高考問題。今年,中央高層和教育部部長更是屢次提及要盡快推出有關方案。然而,教育部日前的答案仍然是,“還在研究,目前沒有時間表”。而戶籍改革更是年年喊,卻至今沒有實質性動靜。
中產階層站在自己利益角度提出了方案,學者們也拿出了取消“分省命題”、恢復全國真正統(tǒng)一高考的解決建議。不管哪種方案,都必然會引來巨大爭議,中產階層的方案照顧了自己的利益,但更廣大的普通農民工子女卻無法受益;統(tǒng)一命題在多年前被教育部門以其阻礙素質教育、不適應中國特殊國情為由拋棄,如今要恢復恐怕會再次引發(fā)爭議。
但是,有爭議好過維持僵局不動。只有通過爭論,才能讓各方都參與進來,表達出自己的利益訴求,通過博弈達成一個相對公平的方案。教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強大的基石,茲事體大,不能任由政府一廂情愿以特殊國情為由擅自替公眾作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